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2019年12月】穿越撒哈拉:流浪,走向風沙未竟之地/ 謝哲青


哲青的文字描寫功力一向很美,在年底時出了這本關於沙漠旅途的書,我一直都很喜歡他在旅途中分享所見所得、以及關於自己內心的細膩情緒,搭配符合情緒的照片,既像是看著別人的故事,也像身在旅途當中。

我們對沙漠的幻想或許來自很多故事,比如阿拉丁、或是三毛的撒哈拉歲月。我們總對旅行充滿著各種期待,期待旅行後的自己會有所提升、期待尋找到自己想尋找的答案、期待自己能有所改變、期待自己像電影一樣,因為一場旅行而改變了人生....但現實如同無垠的沙海般沉默,不會立刻給你答案,你不會因為睡了一覺隔夜就在客房中發現了神燈,大多數人也不會像阿拉丁般展開神奇的冒險。

在沙漠帝國中,見證那些歷經風霜與破壞的古蹟,只因為人們貪圖其中的財寶,不顧歷史意義與文化;在發展最落後的尼日,孩子們小小年紀就學會溫飽求生的技能,而不是抱著平版遊戲機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極端的天候考驗著人們生活的耐力,宗教信仰讓他們得到一絲喘息空間,再難熬的的日子、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即便這些都是神的安排,也有其意義,也相信日後仍盼著美好。

事實上在都市如此進步的我,很難想像沙漠中舉步維艱的生活、極端的氣候、不甚舒適的生活品質、教育不夠普及,小小年紀就為了幫助家計而沒空上學的孩子,這些都不是進步的國家中會出現的畫面,這樣一趟旅程,或許更讓人覺得此刻的幸福彌足珍貴。

因為我們覺得理所當然的事物,或許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
比如溫飽、比如一場雨、比如安全的生活。

那些關於撒哈拉沙漠的美好,日復一日的風沙吹彿,都被覆蓋在攜來攮往的旅人記憶中,曾經存在。今天也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讀完這本書畫下今年的句點,似乎也挺美好的,但明日依舊,我們仍舊要繼續自己人生的旅程。

不論是踏在都市叢林的水泥地上、或是無垠的黃土沙海上。

2019年12月9日 星期一

【2019年12月】海賊王的時代:古希臘、大航海時代到現代的索馬利亞海盜/ 桃井治郎


講到海賊,最快最直接的聯想,大概就是由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郎所繪的的航海王了吧。人們對海賊的印象,從很多影視作品來看,都是又愛又恨,既對海賊不受法條約束限制的自由感到羨慕不已,卻也對不受規範的無理與暴力等感到困擾,海賊就是這麼一種看似界於正義與邪惡般的存在。

這本書將海賊的簡史做了清楚簡明的整理,從古希臘神話時期一路推進至現代,這期間海賊以各種不同的理由與動機存在,除了掠奪船隻搶奪資源之外,背後其實多半都受到當時的國家動盪所影響,國際局勢影響著海賊們存在的方式與盤據的地點,雖然海賊本身是一種不受歡迎的存在,但卻也隱隱左右著不同國家的局勢。

現今海盜仍然存在,只是隨著科技的發達與進步,國際情勢與權利相互制衡,各國目前尚能得出一套制度來對應所謂的海盜。說起來海上的生活並不舒適,這點在書序中就提到過,長期潮濕的居住環境,受到濕氣影響腐壞的食物,再加上長期在海上生活,遠不如陸地求醫便利,海盜們風光掠奪的背後,其實也要對抗惡劣的環境及其天候,生理上的適應與否、戰鬥的折損,都是海盜們要面對的課題。

不管是動漫或影視作品,多少加入了對大海的崇敬與神話的元素在其中,如同書序所說,他們亦正亦邪,但就歷史沿革來看,他們還是多少成了世界與國際國家間的催化劑,至於好壞與否,或許隨人們心中自有定見,誰正誰邪,就當時的社會風氣,或許沒有對錯可言。

他梳理了關於海賊史的發展,故事上著墨適中,蠻容易閱讀的,對海賊史有興趣的人推薦入手讀一下。題外話,像是海賊王的黑鬍子這個角色的故事原形,其實與史實中的海賊蒂奇有其相同之處,因為它是標準的黑鬍子、兇狠個子塊頭大,這形像和海賊王的黑鬍子不謀而合。有些角色設計,關於海盜的原形,或許多少也受到史實角色們的影響吧。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19年11月】精準購買:比「斷捨離」更極簡、永續的究極之道/塔拉.巴頓


近年來除了個人理財意識與觀念的提升,也有很多人大力提倡斷捨離,乾脆大膽的把不需要不喜歡的東西通通丟掉,清出你的生活裡!然後好好理財、好好投資,慢慢糾正自己在財務上的壞習慣。

這樣的動機固然沒錯,不過地球資源有限,我們能不能一邊斷捨離,一邊再每一次的購物時都更加仔細端詳,這樣東西有沒有辦法讓我用很久?他的品質是不是夠好,不用讓我一換再換一買再買?這種愛物惜物的觀念,正是這本書想要提倡的。我們仍舊得買東西、必須得買東西,但現在開始,我們挑選耐用可以修理的物品,而不是壞了就直接買新的。

作者在國外甚至發起了一個"終身受用"的網站,上面提供了很多具備耐用、可維修等等指標的品牌與商品,不過很可惜目前只有英文,但如果英文不錯,還是可以上網站去做一些查詢參考。

廣告的大力宣傳,新功能的現世,讓原本的舊家電或機具突然池魚之殃,人類天生喜新厭舊的特性,再加上廣告的洗腦,好像把沒壞的東西換掉也是理所當然。這種心理性報復在書中很常提到,包括時尚產業的特性更是如此,衣服鞋子沒壞,但潮流轉向了,你也該換新了。

曾經有朋友説,以前一只大同電鍋它可以用上十多年,以前的家電可能耗能多一點,但卻耐用不容易壞,現在的電鍋款式多樣,卻遠比起以前的電鍋來的容易壞。這也是現在的資本社會下一個不良的詢環,太耐用會減少購買次數,於是從燈泡到種種家電,傾向選擇了可能不那麼耐用的耗材、一但壞了一個軸心因為修理費過貴,讓人們直接再買一台新的。

書中也提供了很多關於各種你生活中可能會接觸的家電用品衣物等等的挑選方法、保存方法、簡易修繕方式,或許除了存錢理財、除了生活斷捨離,我們也該認真考慮,有哪些願意維持這個良好傳統(可維修、可更換零件)或耐用的品牌,在下一次的購物成為我們的首選,然後好好善待使用它。

書中也介紹很多方式讓讀者可自我審視自己的購物習慣,是很實用的一本書。

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2019年11月】品味選擇題/湯姆‧范德比爾特


這本書的全名是"品味選擇題:隱藏在Netflix、Spotify播放列表、亞馬遜評分中,推薦「你可能也喜歡」的思維演算祕密",在我們使用許多的網站與軟體進行評分、視聽音樂或電影、給讚或倒讚,這些都是系統推算出你可能喜歡的事物的品味依據,但品味是能透過數據來推算或演算的嗎?這就是這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這本書在文章中的註解非常多,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邊讀邊參照書後半部的註解解釋,因為我的閱讀習慣是不會特別去對照註解,但本書使用的註解很大量,如果讀完後單獨閱讀註解,比較難跟原章節串接起來。當然,這還是照每個人閱讀習慣來即可。

書中有不少需要邏輯理清的部份,在我閱讀起來感覺稍微有點吃力,我大概一天只能讀一小個章節,不過探討的環節還是很有趣的。品味確實是需要養成的,但品味的養成從你所處的國家、地界文化、到你的生活喜好、以及當下的社會話題等等,都會影響到品味的變化。

像是Netflix、Spotify這樣的視聽播放影音軟體,你的每次點擊、閱聽,都是他們系統大數據的其中之一,但我們在視聽時有很多的動機,要從何判斷並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影音作品給你?這些既是品味在做祟,一方面也在展示著我們的個人風格,你所喜歡的、與不喜歡的,都代表著你這個人品味的組成,是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討的話題。品味像如影隨形的影子,其中有太多影響著你變化的因素。

可能是某個紀念日美好的氣氛,讓你喜歡上某種餐點裡的食物、可能是某個重要的場合,讓你喜歡上節慶般的氣氛的紅色或橘色、可能是某場重要的會議,讓你對某個顏色的西裝的印象感到專業利落,從此之後你也選擇了那樣的顏色的西裝....

品味沒有絕對的模組,但變化卻隨歷史演變可循,它會改變,卻沒有固定的軌跡,這點真的很有趣。下次不妨也注意一下自己的喜好究竟是怎麼來的,或許會讓你深入思考從以前到現在。

人的品味真的是種很奇妙的既是狀態、也是自我風格、以及自我展現。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2019年11月】做工的人/林立青


這和10月份看的如此人生是同一位作者的撰書,不過這本是最先出版的,我的閱讀順序剛好反了。但因為故事都是個別章節,所以前後哪一本先閱讀都沒有影響。

雖然我們的政府有提出勞基法等保障,但實際上仍舊有很多在這些法規範圍以外或邊緣,無法受到任何保障的族群,他們有工就做,忍受低薪和不平等的待遇,今天有一餐是一餐,明天有一頓是一頓,從舉牌工到工地沒有專業的粗工、經歷人生大起大落最後藏在社會角落的陰暗處,他們祈求的是一段所剩時間能平順度過的願望,如此簡單、也如此困難。

以及整個社會對於基層勞工的刻板印象也讓人感嘆,比如現今仍舊有"你不好好讀書,以後就去做工"這樣的說法,以前聽來尚無感,現今看來卻是笑貧不笑娼,明明都是腳踏實地工作賺錢,不同的職業別,卻給了人不同的職業印象與定位,而這明明也不該是定位一個人的最適標準,卻成了這個社會莫名其妙的標準。

看完之後,會有種自己生活在不上不下的區間裡,但再相比,似乎已經無比幸福許多。
人生真的要學會知足珍惜,也要對身邊不同職業的人多一點同理心。

做工的人,也有其令人尊重之處。
只希望這社會的空氣能讓所有人都平等的呼吸吧!少一點歧視,多一點同理與互相。

2019年11月14日 星期四

【2019年11月】阿斯匹靈的理財航路:小資族投資法,每天3分鐘,航向人生勝利組!/阿斯匹靈


有一種說法是說,要學會奔跑得先學會走路,生來就要能健步如飛是不可能的,天才或許在茫茫人海中有那麼一兩個,但大部份的人仍舊是尊循從零開始的學習方式,從爬到步行、從步行到奔跑。
這本書大概就是這樣的概念,在你想好好管理自己的金錢與準備投資前,你要有面對金錢正確的觀念。

市面上理財書很多,這本是屬於觀念類型,並非投資或操作手法之類的書籍。從關於我們對於金錢的想法、以及你看待金錢的方式、到最後關於投資的正確心法(心理層面)。去思考自己與金錢間的關係,我們是怎麼看待金錢的?真的面對投資時,自己的心態是投資還投機?犛清自己內心對於金錢的看法其極重要,也為影響到我們在使用金錢時的態度。

人人都想變有錢,但說穿了錢是幫助我們生活更好更便利的工具,作者的"認清自己面對金錢的態度"的這個出發點其實很好,讓我們想想我們的花費都是為了什麼、為什麼存不住錢、又自己的心態該從哪裡先導正,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存錢理財之餘,我們自己的金錢觀與使用金錢的態度,真的也很重要,表裡如一,難以分割。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2019年10月】如此人生/林立青


看這本書的同時,外送平台竄起,隨處都可見騎車路上跑的外送員,我因為對這行業的自由自在心生嚮往,於是追蹤了相關的社團,但看了一陣子才發現,新聞報的月入十萬也只是美好的泡泡,這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既辛苦也吃體力,真相往往不如包裝那般美好。

去年家中因為房屋老舊,請來一批工班到家中修繕房屋,因為情況特殊,所以施工期間我多半也都在家,和這群工班們共處,看著他們在家中敲敲打打。以前我未曾和這樣的工班們接觸過,看過之後才知道專業的可貴,而這些昂貴的代價背後既是真工夫,也是飛揚塵土的惡劣工作環境,這些薪水,都是得來不易。

我們的社會對於傳統產業有太多的刻板印像,認為做工的人就是書讀的少,學歷不好,所以才要付諸勞力如此辛苦的工作。但其實這些產業裡的技術需要時間累積,工法是經驗,技術是傳承,雖然辛苦,但也應該獲得相應的尊重,而不該被蓋上"你以後不好好讀書就去做工"這類的負面印像。

想過房子的一磚一瓦怎麼來的嗎?空有機具如果沒有這些人員,房子並不會自己建造起來。
想過房內的牆面刷的工整發亮油漆怎麼來的嗎?當然不是你以為的拿起刷子把油漆塗滿就好。

不管是工地、八大行業、甚至是現在的外送員,無關乎學歷,不管從哪裡來,人活著習有一技之長,或一份能過日子的工作,努力腳踏實地靠雙手換得,都值得受到尊重。

去年修繕與工班共處的那段時光,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些飛揚在他們臉上的塵土,那是他們賴以維生的工作技能,也是時光累積的經驗與技術,這些血淚,成了現在的他們。

我很喜歡看故事,也很喜歡這些寫著在社會看不見的角落裡,得知與我們呼吸相同空氣的人們,一同生活著,有的很辛苦、有的很崁苛。然後組成了這樣....一點都不公平的階級社會。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2019年10月】人生需要經營,也要適度放過自己/王學呈


這是本閱讀起來十分舒服的勵志書,作者的口吻中肯溫和,也不會有太多刺耳難以入心的言論及說法,加上作者本身的到處寫生的彩色畫作穿插其中,邊閱讀邊欣賞這些作品,真的是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

這本書其實是某個縣市某月的推薦書單,剛開始看到書封的插畫時我就有點興趣,因為這種水彩寫生畫,看起來格外的讓人感到親切,書籍內容大約分成職場、人生、科技、商場、愛情只個分類,但從哪個分類讀起都無傷大雅,每個個別的篇章,都是一小段的故事與感想,讓人可以細細品味。

我們的人生汲汲營營,有些人睜開眼是為了努力工作賺錢養家、有些人是為了商場及人生的成就而努力,在不同的時候要面對不同的難題,要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也要適度放過自己,不要把自己逼的太緊。

勵志書常是每個人看有每個人的觀感,但除此之外,跟著作者的寫生也像看遍各地風景,有種暖心的感覺。

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2019年9月】原來,我們都對自我誤解太深/熊仁謙


我們都知道比起IQ重要性更甚的EQ,常常左右我們人生中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情緒的形成除了和個人的個性與生長環境有關之外,事實上它也有一套成形的邏輯。比如書中提到的"認知、情緒、行動",三個連動的情緒運作模式,最終引導我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作者還融入了印度哲學的思維,讓情緒的產生與背後運作得已有不同的觀點,內容本身並不會很艱澀,其實步步拆解後會覺得還蠻有趣的,原來我們自以為的情緒是在某種公式下運作,進而產生的。而常見的情緒勒索也在討論章節中,讓我有種對於自己的情緒產生剝開層層面紗的感覺。

一個相處十年的伴侶、或同住多年的家人,瞭解了側面各種面相的我們,但我們的情緒從內在而生,經過外在環境教育等等的影響,進而形成認知,有了認知進而行動,這個環節看起來簡單,但很多時候要做出正確的決定,還是要取決於自己是不是在一開始時,就能將自己的情緒與認知引導到正確的方向。

情緒深似海,拆解後看起來也澄澈如開水,但這情緒千千結,我們都只能靠自己解。
看清它,了解它,或許也會離了解自己更進一步吧。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2019年9月】讚爭/ P.W.辛格, 艾默生.T.布魯金


現代人很難脫離社群軟體生活,甚至可以說社群軟體成了一種人們身份的表徵、一種我們在虛擬世界的代表與型象,現今我們很難與社群軟體剝離單獨存在,不使用社群軟體就如同與世界脫節一樣。

書中談到關於社群軟體(FACEBOOK、推特等)、YOUTUBE因為普及而引起的種種現象,而這些不只在我們的生活中,現今也被無聲無息的使用在戰爭上。只因為現在網路也成了一種戰場,而社群軟體不只是媒介更是平台,利用社群軟體這種私人、流通快速、難以規範的特性,在虛擬世界引起風波,進而將戰爭帶到現實世界。

或是利用假新聞抨擊對手,美國有名的披薩門事件便是其一,因為假新聞散播的力量,讓人們誤以為披薩店的地下室真有一群深受其害的孩子們被關住,當事人甚至抱著同歸於盡的心情在出發前錄了視頻、準備了彈藥武器,揚起英雄主義的旗,準備展開解救之戰。疏不知這一切都是假新聞營造的假象,網路上的虛實讓人看不清,到現實卻成了真槍實彈。

這是本有點沉重、也讓人嘆為觀止的書,我們每天使用看似平常不過的臉書等社群軟體,渲染效應發生在各個層面,從我們的人際、到社會、到政治、甚至是國際情勢。以前仰賴電報等費時費力的密室會議,但現在通訊與資訊如此發達,有些事態發展甚至是眨個眼間的事情。

你分享的內容,決定現在的你是誰。
透過你選擇的內容,你也在分享真正的你是誰。
我們都在這場讚爭裡,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2019年9月3日 星期二

【2019年9月】療癒人生從衣櫥只留33件單品開始:從心簡單,我治好了重症、花錢/蔻特妮‧卡佛


斷捨離這幾年非常流行,也有很多人嘗試挑戰,在將家中清出空間後那種清爽的感受,確實讓人耳目一新。而這本療癒人生也是圍繞著這個主題,不過作者將自己的經歷與動機娓娓道出,和部份很強調如何斷捨離的書籍又有些不同。

作者發明了333精簡穿搭法,只留33件總數會搭配穿著的衣服褲子配飾,或是有任何好記的數字都可以,當初她只是覺得好記於是選擇了33這個數字。並且將這個過程與想法發怖到部落格上,結果引起許多人開始參與挑戰,這個過程,不只是清理衣物,也是整理自己內心的過程。

和大部份人一樣,作者也是汲汲營營忙錄於工作,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但直到她發現自己患上了多發性硬化症,剛開始只是為了身體好,她開始調整自己的習慣,減少不必要的花費、和伴侶討論如何好好的妥善處理債務,最後開始只在生活中留下自己真正深愛與需要的東西,也從大房子換成小房子,內心滿足,所以一切都很足夠。

看到促銷覺得便宜好像會有需要就想買、房子越換越大、車子越開越好....當經濟能力越好時,我們就覺得該對自己的生活品質全面提升,這個前提當然沒錯,但你是否問過自己,社會價值觀裡的功成名就真的是我們自己想要的嗎?還是有些時候那只是為了符合社會型像的作為,心就在我們身體裡,但我們能真正跟它好好溝通的時間卻短的連一秒都騰不出來。

這也是作者在書中一再強調的,一定要雙手放在心前,每天一點時間,問問自己的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你定義的幸福是什麼呢?

無論是哪一種,或許都不一定是社會傳統價值觀的模樣,我們都有權利讓自己過的幸福,不管是空間、時間、物品、甚至是選擇的衣物,在在都代表著我們,我們只留喜歡的、深愛的,讓自己的生活沐浴在充滿愛的空間裡,而我們將不再如此空虛與膨漲。

這是本比較柔軟的斷捨離系列書籍,觀點有些不同,但也頗發人深省的。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2019年8月】綠茶咖啡減肥法/工藤孝文


健康類的書籍我向來看的不多,減肥相關的倒是有一兩本,像是『唤醒減肥腦 重現苗條曲線/小林一行』之類的,不過小林一行的著作偏向於心理方面的改善,而這本綠茶咖啡減肥法的文字編排很舒適,整本也是全彩的,讀起來很輕鬆。嚴格來說其實內容也說不上很滿,所以很快就可以看完。

它基本的概念大略就是圍繞在將綠茶與咖啡以1:1的比例混合,每日照三餐喝,就可以達到減輕體重的效果。咖啡本身就有燃脂的效果,這在很多書籍或網路上都可以找到相關資料,主要是咖啡中的綠原酸和綠茶的兒茶素兩者相輔,更能提高燃脂的效果。

對於本來就有喝咖啡或茶的人來說,就算不混合一起單獨喝也可以,又或者是不同的種類的咖啡(一定要是黑咖啡喔,但咖啡豆可以因個人喜好挑選),綠茶部份是作者最建議的,但其他茶種也有相同的效果,如果不是那麼喜歡綠茶,也可以選擇別的茶葉。(但混起來好不好喝就不知道了,畢竟作者的主軸是混合綠茶跟咖啡。)

書中還針對綠茶咖啡有一些簡單的變化食譜,可以加入一些水果來做天然的調味,喝起來既有變化也天然。以及針對一些喝咖啡會不會容易睡不著、咖啡因過量等等的解說。

黑咖啡的燃脂效果確實是有的,我喝過很長一段時間,體重並沒有掉的特別快,逢假日吃個大餐也會回來,但恢復正常飲食後確實能緩慢的瘦下來,雖然書中作者強調不用特別做任何生活調整,不過如果配合簡單的運動跟飲食調整,我想效果一定會更顯著。

現代人生活優沃,身材也成了讓人頭痛的一環,不過姑且為了健康著想,維持理想體重還是必要的,畢竟沒人想賺了大把銀子,最後卻全都進了醫生醫院的口袋吧。

不過這綠茶咖啡減肥法對於貧血缺鐵的人不大適合,因為這兩者都會阻礙鐵的吸收,對於貧血的人來說算是大忌,雖說書中說明是大多數人都適用,但如果有特殊病史,還是要詢問一下醫師比較保險喔。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2019年7月】如何寫書法 觀念心法與技術工具/侯吉諒


如果要你回想一下上次寫書法是什麼時候,大概大多數人都會回想起在學校裡寫書法的畫面吧?確實在現代社會,離開學校後要再接觸書法的機率頗低,如果不是有興趣或是特定需求,一般大概離開學校之後就幾乎不會再寫書法了。

說起來,我也是書法大外行,起心動念只是曾經看過有位作家在IG展示自己的毛筆字,加上我也是個喜愛靜態活動的人,以及書法入門道具不用太費心就能取得,於是我也就加入書法的行列,開始寫起書法來。

而這本書是在有次我去買毛筆時一起帶上的,當時我為毛筆種類繁多覺得困擾,在書局翻了下覺得內容白話也不是太過難懂,便買了回來。內容從關於寫書法的基本筆法到工具及其書法歷史都有簡白清楚的描述,說是工具書,也像是書法的簡史,可以快速看到書法各方面的發展。(如果對工具或歷史等等想知道更詳細的,就得靠自己做功課了。)

作者侯吉諒老師一開始就說:如果要寫的一手好書法,一定要有個老師教。
這在我最近獨自寫了一段時間之後,深刻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我也不求要寫能寫到行雲流水,不過連最基本的把字寫好,都覺得自己頗為手拙。不過在寫的過程中,還是能感受到從筆尖傳來的心靈寧靜與簡約美好的感受,我想這也是書法的獨特魅力吧。

要找位老師、或只是自己想寫都沒關係,這是門優雅的興趣,為生活裡畫一抹寧靜,也挺好。如果你剛入門,或是初學者,這是本很不錯的書法工具書喔。


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2019年7月】留白SPACE:不一樣的平面設計第一課,“白”是一切/費工信;黃于倫;陳羿安


留白對於學設計或相關行業的人來說,可說是又愛又恨。留白的空間感與舒適視覺很美好,但總會遇到版面缺乏恐懼症的客戶或主管......留白的功能與定位很難說的具體,就像作者所說的,留白並不泛指白色,而且屬於視覺中的"負空間",它既是整個設計體裡的配角,但也常常是畫龍點睛的主角角色。

從書封到編排,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想留給你的關於留白的想像與空間感。基本上環繞著各種關於留白的觀念與視覺編排上的想法。在書序中,陳子鴻老師也提到了關於留白,即便是在音樂中停頓的設計,都是有其念想的,為了給視聽者一點迴想的時間,並不是隨興任意的停止。

在空間設計上、平面設計上,各種設計應用上,留白基本上都是門學問,有時也得接受市場受眾的各種質疑,因而可能留白的空間被擠滿,更在在考驗設計師在溝通與說明上的困難度。

不過審美觀本身就是很主觀的,留白與否、美醜與否,在不同的設計案件上有其優劣,這點我想對於每個處在設計端的人來說,人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取向,能完美結案確實是最重要的,只是個人風格與商業拉扯,在這行業可能會一直上演著,直到取得共識前,都是條漫長的道路。

設計眾們,加油吧。(包括我)

2019年7月23日 星期二

【2019年7月】如何在LINE、FB寫出爆款文案/關建明


以前廣告靠電視報紙,現在這套對於資訊發達的現下已經吃不開,轉而進化到更貼近人們生活的社群媒體上,不等你主動去買報紙開電視才能看到廣告,只要網路接通,打開FB或LINE,我們總會有幾個想主動追蹤的喜愛商家,加上社群演算的進化能力,為你主動遞上推測可能是你需要或喜歡的商品廣告,廣告從被動方,變成了主動方。

於是標題與內文的重中之重,就成了廣告活不活絡、能不能轉化成訂單的重點。

身處在線上購物的工作圈裡,這本書真的讓人受益良多,不過就算廣告通路不是在社群網路上,也有很多值得借鑒的例子,是一本很實用的重點工具書,如果常需要寫廣告文案的人,不妨可以入手一本,對文案工作上一定多多少少有幫助。

因為現代人處於高度資訊爆炸的時代,平均眼球停留看一行字或一張廣告圖文的時間可能短至三秒,吸引不了就會立刻被滑過,和新聞媒體相同,標題下的不好,空有內容也沒有點擊率;標題有吸引力,但內容華而不實,仍舊只成功了一半。

作者大概把寫文案的重點分成:標題引人注目、激發購買慾望、贏得讀者信任、引導馬上下單。看起來簡單有力,但文案的撰寫因人功力而異,但主軸大約就是圍繞著以下四個方向轉,而這確實也應證了,沒有賣不出去的東西,只有不吸引人的廣告文案。

只不過這四大重點方向要內化到自己的文案魂裡,就還是得靠自己多多練習啦。
每一次失敗都會是下一次成功經驗的累積。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2019年7月】要忙,就忙得有意義/蘿拉。范德康


市面上很多時間管理書,有不少是著重在時間分配和管理上,其實有時不會免讓人覺得有一點壓力,好像不把每天24小時行事曆清楚明白的畫分出來,就管理不好自己的時間一樣。又或者覺得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稱不上是企業人士或大忙人,時間管理好像和自己沾不上邊。

起先我也有點擔心這本會不會類似部份千篇一律的時間管理書藉,不過實際讀完之後覺得很輕鬆,作者強調了人們對於時間的"感受"、以及對時間的"利用程度",讓時間不只是行事曆上的其中一格,每個人的時間,都是記憶了屬於每個人獨特的時光膠捲。

讓人生充滿回憶的說法,希望人們對於時間的利用,是建立在讓自己覺得有意義、快樂的事物上,而不是填滿行事曆,匆匆的過完一週或一天,到了晚上回想的時候,卻記不起幾件真正覺得重要的事物。

這讓我想有部電影叫做"命運好好玩"(由亞當山得勒主演),主角因為和老婆為了一隻搖控器有點口角,結果卻意外買到一隻能將時間快轉的搖控器,剛開始,主角只是把工作的時間快轉略過,留下覺得讓人愉快的時光慢慢度過,但搖控器會記憶主角的使用模式,漸漸的,有許多快樂的事物被搖控器強制快轉,主角這才發現,連無聊的生活日常,原來都如此可貴。

當我們匆匆忙忙為自己的每一天安排行程,可能是接送小孩上下課、替家中張羅早餐的母親;或是在外上班奔波忙錄的父親或上班族、或是為了前途努力上班壓力山大的個人,都覺得上班或日常的時光讓人煩悶,我們的重點總是只放在休假的時候,但到了休假的時候,又覺得平常的自己太忙,於是放任美好的休假時光就此錯過,日復一日,總是重複這樣的循環。

這本書或許可以重拾你對時間的看法,也能重新調整自己面對時間流逝的心態,就算是面臨生活壓力的當下,人生仍舊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值得珍惜,而不是滿滿的行程,或是行事曆中的某一格某一欄。

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即便日復一日,每天都有真正重要的事物值得珍視。
時間管理,從自己的心開始。

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2019年7月】童話裡隱藏的世界史/朴信英


每個人在童年時期接觸到的童話故事可能都不盡相同,在書中有一部份的童話故事我是完全沒印像的。不過以前紙本書籍盛行,手邊總是有幾本全彩圖畫用大字注音的故事書。小時候看故事書很單純,只會對書中角色覺得難過或感動,真的不曾深究過這些故事背後隱藏的歷史背景。

直到長大後又歷經過一段童話故事變得腥羶色的時期,如桐生操這位作者寫的一系列"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書中說這是童話故事的初版,也就是童話故事並非真正的童話故事表面。不過不管哪個版本的童話故事,經過這麼長久的世代洗禮,透過不同作者及時空背景的改編,雖然主軸沒變,但面貌多半都不盡相同。

而這本書將這些故事背後的歷史背景清楚簡明的梳理出來。

像是我們常聽到的白馬王子與公主的故事,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王子剛好遇到公主呢?原來這除了是故事中美好的偶然之外,也源自於當時的時空背景,在資源有限的年代,皇室中就算有好幾個兄弟,最終也只會授權給長子或屬意人選繼承,而其他的王子,外出不只為了修行謀職,也在旅途中期盼能遇到公主,若能結為連理,則直接快速的成為一國之主,擁有自己的國家與權利。

不過也有一些令人遺憾的部份,比如到現在都還存在著的人種歧視、因為權利爭奪的屠殺、以及貧富差距造成的悲劇。像是龍龍與忠狗的龍龍,最終雖然看到了魯比斯的畫,但若不是因為這個橋段,龍龍終身努力賺錢的金額,跟本不足支付進入教堂看到幅畫的機會。

歷史故事有其嚴肅之處,而童話故事後的背景,多多少少也反應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我們對童話故事的一絲美好期待,其實源自於當時的作者們對現實的反抗、編織出期望的美好。

雖然說是挖掘童話故事背後的世界史,不過並不會很枯燥乏味,當成探索童話故事背景裡的歷史,也還是有其有趣之處。我還蠻推薦這本書的,能夠更深入的了解童話故事的原型,也是很有趣的閱讀體驗喔。

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2019年7月】大腦喜歡這樣學/芭芭拉。歐克莉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的思考邏輯方式前進,所以對於解題或需要發想的狀態下,反而容易卡住,沒有新點子蹦出來;而這時轉移注意力,給腦袋一點時間轉換成發散模式,比如工作的過程中離開座位到鄰近的便利商店買個東西走一走之類的,做一個轉換的動作,腦袋處於發散模式時,會有更多平常意想不到的迴路思考。

書中多半以數理或學生考試的角度出發,不過有些方式即便應用在工作上也是可以的,只是需要稍微調整一下方式。而且多半也並不是很困難的方式,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習慣就可以做到。

比如在試著在不同的場合思考讀過的內容。平常都在辦公室裡,下班的途中在手中沒有任何資料的時候回想,一但記住了便會容易記牢,也搞不好還會有新想法。

或是每天工作的時候,從最困難的開始,一但卡住,也要學習立刻抽身,先做其他能夠完成的事,再回頭來繼續最困難的這部份,可以配合蕃茄鐘使用,讓自己處於專注、休息、專注、休息的短暫切換模式,保持腦袋彈性,同時也能讓工作或學習進度有秩序的前進。(不過對於從最困難的這點開始,我使終覺得很困難,還是嘗試的不太好。)

總之,理解自己的大腦心智運作模式,避開一些學習陷井,讓學習變得有趣或容易記住,學習過工作過程也就不會太讓人覺得是苦差事。因為書中用了不少關於學生數理解題為例,如果本身是學生的話,可能讀起來會更有心得喔。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2019年7月】 設計 是一種思維:從設計師到客戶角度探討如何做出好設計/ 站酷ZCOOL


設計類如果是針對設計上的注意事項,特點或方式等等的書籍,其實主軸邏輯多半會大同小異,差別只在不同作者團隊的闡述方式可能會有些不同。看了一段時間的實作類書籍,對於設計理論有些好奇,於是買了這本書。

這本書的網羅了不同設計領域的精英,針對從設計這個點出發的各個不同層面,導出各種設計時會遇到的問題與想法深度與維度,很多論點或許會讓同行業的設計師有同感、又或是主管層級的人有更宏觀的視野與想法,是很適合設計師或主管職的人閱讀的理論類書籍。

雖然我讀的蠻辛苦的,花了好一段時間分章節慢慢才讀完,不過看完後還是蠻有感的。從這些大神們得出來的結論裡,多少得出一點心得感,更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更廣闊的視野來應對自己的設計工作,以及,設計不單是表面的具象,很多時候更是抽象讓其融入人們的生活裡。

各行業的設計師有時講來像是魔法師,客戶像是遊戲的副本或大魔王之類的角色,然後一直互相角力得出平衡,攻破問題點。這大概就是我對這本書裡的種種下的結論。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2019年6月】 被壓榨的一代/ 艾莉莎.奎特


這本完整的書名是: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光是書名就已經很清楚的點出書的主旨和內容,處在不上不下的中產階級裡,這些人既不富有、也不貧窮,卻也沒有過著就不用煩惱經濟問題的處境,人人都自責在這個大環境下是不是自己不夠好、不夠努力?但其實社會制度主宰了很多環節,使的大部份人怎麼努力終究只能卡在這不上不下的夾縫中。

雖然案例背景都是在美國,但作者對於照顧者的部份多有描述,除了提到照護者本身所處的困境之外,也點出了外來移民在美國境內的艱苦處境,以及雙薪父母們為了要扛起一個家的壓力,高昂的保姆、托兒費用、高低不下的教育費用、面對想給孩子更好,就只能付出更長工作時間,進而犧牲家庭時光的種種。

以及看似美好的UBER服務制度裡隱藏的灰暗面,因為各種生活成本高昂,即便頂著教師的頭銜,面對生活壓力也只能再兼一份UBER的差貼補家用,不同的教師保障制度,讓同樣身為教師卻面臨兩種不同的生活型態;還有無法負擔租屋費用,甚至不敢想有一個家的家庭們,與別的家庭同住,以共親職的方式生活,有相互照顧的好處,卻無法有自己的生活計劃與習慣。

最後是現階段也很常被提到的機器人與AI的問題,大量的自動化,日後人們該何去何從?
或許中產階級要面對的並不只這些面相的問題,但部份不良的社會制度,確確實實鉗制住了這些人們掙脫的力量,好像再怎麼努力賺錢,都是追著時間與金錢跑,時代淘汰舊事物,而我們想盡辦法不被淘汰,可是,卻還是如此的喘不過氣。

生在臺灣,我想有些問題不論世界各地恐怕都是相同的,我們都渴望在這時代的洪流中,不會被取代、不會被沖走,或者只能被推著走,也要能跟的上。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2019年6月】一天一D:維他命D幫你顧健康/江坤俊


健康類的書籍我向來讀的不多,只有針對特別想改善或有興趣的部份才會去涉略。至於維他命D這東西,我倒是紮紮實實的補充了大半年,其實我並說不上身體有哪些部份改變了,但感冒的狀況少了,身體有些小毛病小病痛似乎也減緩了不少,比如說之前半夜常會抽筋的毛病,在定時補充維他命D的這段期間,倒是消失的無影無蹤。

維他命D嚴格來說是種荷爾蒙,但與女性荷爾蒙不同,江醫師研究維他命D花了不少時間,也在這個領域有所展獲。而書中解說維他命D的部份淺顯易懂,並不會艱澀難懂(如果你是從醫專業人員當然除外),所以可以很容易理解維他命D的作用與好處。

維他命D最快的來源就是在充足日照下日曬15分鐘,就可以補充每個人一天所需的維他命D量,但對於現代人來說,不管是坐辦公室,或是每天通勤的各行各業,要曬足15分鐘並不容易,加上市區的空氣與環境汙染容易讓人卻步,所以額外補充足量的維他命D還是最快的。

而維他命D的效果出乎意料之外的有很多作用,最主要抗發炎效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功能之一,維持血液濃度定量的維他命D,在醫學上也有很多降低失智、甚至是增加癌症病患的存活率等等的好處,基本上是對於身體十分重要的營養素,但沒想到國人的維他命D卻大多數都不足,如果沒看過這本書,都沒想過有些小毛病甚至可以透過維他命D來減緩不適。

當然啦,維他命D也不是萬能的,如果有病症還是得對症下藥,參與正規治療。

不過這讓我想到之前看過的劉
乂鳴醫生的書"笨蛋!問題都出在營養",他在書中提到,有些營養素的功能更勝藥物,有時足量的營養素也能讓病情獲得改善,並不一定全然都得靠藥物效果來改善病症,只可惜營養食品之於藥物的利益,我們對於藥物有更高的期望,卻常常沒有補充足夠的營養素給自己的身體。

維他命D讓我有這樣的感覺。
總之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這才是最寶貴的。

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2019年5月】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啟動「金錢螺旋」,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Mentalist DaiGo


看了下這本書的日文原名,會發現日文的意思比較接近"使喜歡的事物轉變成金錢的心理學",跟中翻的書名方向完全不同,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再看到日文書名時,我就知道自己感覺書名跟內容不太相符的原因了。

這並不是強調如何使用金錢的理財類型的書籍,雖然有些項目符合,但多半都圍繞在"如何找自己的興趣"、"使自己的興趣轉化成能構成收益的能力"、"透過興趣收益自然轉化成財富"這幾個話題上,而且主軸核心都是著墨在關於怎麼發現自己的興趣,以及作者自己在書中提到的"如何進入心流"這個狀態,透過這個狀態探索到自己足以當成興趣的方向。

而書名所提到的,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這個金錢螺旋,基本上也是建構在作者提到的,因為投入在興趣上(以能夠當成第二技能或職能的前提),讓這些投資透過人脈等資源與關係,讓其成為收入,而這些投入的部份就是所謂花掉的錢,透過發展成工作的興趣,收入重新流回自己的口袋裡。

真正關於花錢及用錢的部份有稍微著墨,但並不是很多。

總覺得書名有種誤導的感覺,但這和現在許多人士大力提倡的斜槓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能透過興趣發展出工作以外的第二技能,因為喜歡所以投入,如果還能同時賺取收入又獲得成就感,就真的在好不過了,這樣投入的金錢,確確實實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流回自己的口袋裡。

書中也提供了一些自我對話的方式,來幫助讀者試著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
總之個人是覺得翻譯的書名跟內容有點落差,雖然觀念也不錯,但總覺得少了點我比較有興趣的部份,不過確實發展第二專長、找到真正能幫助自己的興趣,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2019年5月】擁抱年齡焦慮/韓星姬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要過怎麼樣的生活,好像才是這個年紀的過的很好的表徵,來不及審視內心那個可能跟不上這變化速度的自己,衝突與不安在內心時刻交戰上演著。

作者是位韓國的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所以在書中也提到了不少關於在韓國的社會壓力、韓國文化風氣的帶點封閉感的家庭關係,衍生出的種種心理狀態,並不是長了年紀就長了心智,即便已經是三四十歲的大人,也還可能面臨著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情緒的難題。

小時後以為長大之後,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做很多事,殊不知,外在的成長若與內在的成長不同步,迷惘隨著年紀不但增長,加重的社會壓力與世俗眼光價值,還會讓我們以為的大人脆弱不堪,甚至做出不符合年紀的幼稚或暴力行為。

不過其實書封上就點出了整本書的核心: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

我想,我們都該花些時間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不管是扮演何種角色的自己、心智程度如何的自己,即便已經一起度過了三四十年的時光,我們還是隨時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與情緒,才能繼續攜手走向後面的時光啊。

情緒焦慮不只是個話題,也是我們的人生中都該正視的課題。
為了更好的自己的努力吧。
也別忘了為很努力的自己說聲加油!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2019年5月】原來,這才是日本/野島剛


你心目中的日本是什麼樣子呢?
我想這題或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一直以來都蠻喜歡日本文化的,但其實平常接觸的不多,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書目時就覺得介紹的項目頗有興趣,所以沒有多加思索就買了這本書。作者是經常往返日中台三地的資深記者,將過去創作的專欄內容收集成冊,其中介紹了日本人的觀點,也比對了臺灣人的觀點,是站在雙方面角度說故事的方式。

在其中可以看到許多中日不同的生活文化,不管是從飲食、社會風氣、文化等等的面相,都能窺探出不同國情角度下產生的觀點與想法。關於日本人的細膩與偏執,有些好似許我們相同,但又有些許細微的不同。比如常見的生魚片、職場加班文化、為什麼日本人能拍出像"你的名字"這樣的電影....等等的短篇主題,都是閱讀後值得深思的主題。

在讀了一陣子的勵志書籍後,這樣藉著作者的眼睛看看別的國度,也是種不同的感受。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2019年5月】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安妮.雷納德


當初買這本書,只是因為對標題和目次內容有點興趣,而我也是作者口中那種"以為做好資源回收就是對環保最大的貢獻"的一份子,但看完之後我對於資源回收有了新的想法,也不再覺得資源回收是件值得驕傲的事,而是環保的根本在於"減少垃圾與浪費",並非僅僅依賴回收來減少資源浪費。

經過作者分解商業經濟面相背後所需要消耗的資源,以及傷害到的地球生態鍊時,真的會讓人驚呼,不管是一個罐裝水瓶、或是一件白T,甚至是一台電腦,我們需要動用多少資源,金屬需要非開發國人民辛勤在危險地區採礦、合成製造需要消耗多少水與石油能源、這些工廠需要更多更大的土地,以及處理製作完這些物品後廢棄物.....其實現今的整個商業經濟型態,促使人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以倍數成長的速度在消耗資源,而地球只有一個,資源也即將面臨枯竭。

而廢棄物處理與各種有毒的各種生產作業,人權不公平的狀況在這個生態鍊下也十分嚴重,比如已開發國家將廢棄物都移到非開發國家中去,不理睬當地的人可能受到的污染,不只是土地、空氣、甚至食用水,而這些毒性短期內幾乎都不可能消失,甚至會長長久久的內化在當地,是十分不公平也很恐怖的事情。

看到這些真相真的讓人觸目驚心,讓我從沒想到過眼前方便的一切,背後可能有巨大的生態浩劫正在為了我們的方便付出代價。

當然,身為個人的我們或許力量薄弱,但我想以後我會更珍惜不管是新買的、或舊有的物品,因為知道資源如此珍貴,我們理當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一切。(而且不只是看眼前的,更該想想背後的。)


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9年4月】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丹‧艾瑞利, 傑夫‧克萊斯勒


今天是四月的最後一天,利用一點空檔時間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

最近讀關於特定方面心理學的書籍讀的挺過癮,同時也窺見許多人類大腦與心智運作的缺陷,我們並不如自己所想那般理性,很多時候也會無意識陷入特定的循環裡,然後或多或少的就中了商人們設下的購物陷井裡,就這樣把白花花的銀子灑出去。

金錢就現代社會來說,是價值的代表,但我們給了它許多的想像,不管是關於人們外在看起來美好的生活、或是關於我們在別人眼中看起來的社會形象,擁有充足的金錢,好像就與美好的人生畫上等號,但其實我們花錢時大腦的運作模式,並不一定帶我們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再加上現3C產品加速縮短人們思考的時間、更方便更無痛的付款機制,讓人們有時還沒能好好思考一筆金錢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符合最佳使用利益的同時,我們已經完成消費,已經被腦內假想構思的未來催眠好按下一鍵結帳。

書中提供了許多看似並不特別的陳述方式或話術,但最終實驗卻有著不同結果的例子,以及許多種人們對於金錢使用的腦內迴路,包括我們高估自己擁有的事物價值、受到實際價格影響的定錨效應等等,是本很有趣的金錢心理學,同時也可以看看,我們是不是在無意中就照著腦內迴路,無意識的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呢?

最後一章也提到了許多關於儲蓄的想法,我們都該把自己的錢花在更有利於自己的事物上,而不是追逐可能過於表象的許多事物,包括儲蓄本身,或許也不該是讓大腦覺得痛苦的事。

它不是本理財書,不過對於自己使用錢的方式,或許能夠看的更透徹,進而為自己的荷包與用錢方式上做點調整與良善的改變喔。


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2019年4月】學好設計一定要會的平面設計/大里浩二


說起來,設計工作是時間與臨場經驗的累積,有時甚至會勝過學校的教科書中的內容,常常遇到問題、透過不斷的修改與調整,當下立即獲得的經驗,是最珍貴的學習。

不過我倒還是很樂意偶爾就買本設計類的書籍來看,雖然看的當下不一定能馬上記住,但還是能糾正一些自己在視覺與設計上的盲點,或者是發現一些自己從來也就不太使用的工具來輔助設計,讓設計在視覺上有更好的呈現。

這本適合有點基礎底子的美術或設計師閱讀,從文字到版面構成提出了很多實用的建議,只是因為原作者是日本人,字體與範本內容多半為日文字或較偏日系風格的作品,不過這個影響不大,畢竟類似相近的中文或英文字體主體差不多,所以還是十分值得參考。

在最後章節也附上了幾個設計範例,從整體視覺CI或汽水瓶LOGO的設計發想流程,都有非常清楚的整理,對於相關行業的人來說,想必非常實用。書中每個章節最後也提供了一些相關的設計書籍可以參考,不過因為都有些年代了,可能只能往二手書店找找,或許還有機會見見這些書的風采。(大部份是日文原文,少部份有標示中文版)

關於設計的細節與小地方,我挺推薦這本書的,雖然也有些書有類似的內容,不過這本也很值得放入參考清單內喔。

2019年4月23日 星期二

【2019年4月】實踐你夢想的第1本筆記書/日本筆記達人 富美


會想買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學生時期的我挺愛買文具的,不知不覺買了很多的筆記本,前些時候整理起來的時候竟然有一大個收納箱,都是全新而且沒用過或沒用完的筆記,因為放在收納箱中,所以保存狀況也挺好的,如果全拿去回收有點太可惜,總覺覺得筆記本的功能就該被好好的書寫才對啊。

就這樣我入手了這本書,這本書是全彩的,主要是要呈現筆記書的書寫方式與項目,所以閱讀字體的間距挺寬的,十分容易閱讀,基本上其實文字也不多,多半都是關於筆記書的範例,讓人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筆記書的用途與內容。

作者覺得比起文字,圖畫更容易喚醒人們對於當時的記憶,因此不管是記錄目標、或是生活瑣事、一日一斷捨離的事物、想去的地方、夢想等等方方面面,都能夠透過文字筆記+圖畫的方式來做記錄,或許比起文字流水帳,更能記錄自己的心情或生活目標,也會更有印像。

當然凡事都需要毅力的,舉凡是記帳或是這類筆記書,其實目的都是要提醒人們要"有意識"的好好生活,清楚自己的目標、或藉此更了解自己。

讀完這書後,我才剛開始了用圖畫筆記的方式記錄生活瑣事,也不曉得能持續多久,不過塗塗寫寫倒也挺開心的,雖然現在電腦手機很方便,但真的遠不如透過筆觸寫畫在紙上的那種記憶來的鮮明。記錄生活的方式有千百種,不管是數位雲端或紙本記錄,總之選擇一種合適的吧!

如果喜歡塗塗畫畫的人,那這本書會很適合你,或許最終這本筆記會成為自己的夢想書喔。

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2019年4月】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揭開筆電、平板、手機上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 索羅摩.班納齊, 喬納.雷爾


書名雖然有點長,不過其實它的重點就落在了"營幕陷井"四個字上。

看完這本書後,我長久以來的疑惑終於被解開了,那就是我無論如何無法接受電子書、在電腦或手機上看文章老是跳行或只挑重點看,原來是我們面對營幕上的思考與閱讀速度都是呈現跳躍式,跟紙本相較,營幕給予人們的刺激,遠遠大於溫吞的紙本,同時也或許有更多的干擾與影響,讓人們即便常常就算讀完一本電子書,也不容易記得內容。

這本書很適合從事電子商務的設計人員、界面UI設計的工程人員,當然純粹像我這樣只是好奇也能閱讀,內容並不會太艱澀,讀完還會覺得真的很不可思議,一個小小的營幕,奪走人們大部份的注意力,而且是在無聲無息中,甚至人們自己也不自覺。

不過書中也提到,未來在數位時代,我們最重要又稀有的資源,就是我們自己的注意力,只會有更多媒體想要我們的注意力被聚焦在某處,因為有觀注代表流量或點擊,這同時也帶來驚人的商業利益。

書中一開始提到現在很方便的旅館網站(如trivago)就是其代表性的例子之一,當我們準備好旅遊計劃,想訂間舒服的飯店時,網路雖然很方便,但我們並不想在網海中撈針,而這類旅館網站,替我們篩選過條件、縮小範圍、集中精神、快速簡單的完成這個行為。讓整個旅遊計劃不會因為搜尋旅館太過讓人覺得辛勞,要花掉大把時間逐筆比較。

看完這本書後,我也針對自己訂閱的許多商家資訊重新做了整理與刪除,原來並不是看的越多記的越多,而是在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慎重的選擇對自己有用的資訊,才是對於自己的心智與注意力最好的利用。

你一定想不到,這小小的營幕裡,藏了這麼多的魔鬼。

2019年4月11日 星期四

【2019年4月】可不可以不要努力/河浣


現今市場上的勵志書籍書名,多半都是帶著警示意味的提醒讀者:再不努力你就要落人後了、再這麼懶散下去不行的喔!在這充滿正能量的聲浪中,看到這本書名時,或許是本於人性本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過去。

作者原本是普通的上班族,身兼插畫家,但因為覺得一邊上班一邊畫畫太累,於是為了體驗不努力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模樣,便離職專心畫畫,但這不是他的初衷,他的本意還是想要感覺一下"不要那麼努力"的感覺。

而這也是我頭一次接觸到韓國作者的書,當初買的時候並沒有注意是韓文翻譯的書籍,所以覺得十分好奇,書中滿滿的充斥著在韓劇裡可以看到的劇情,比如父母親諄諄教誨著孩子,要如何如何才能出人頭地、公司長官同事的狗眼看人低、夫妻朋友間提及社會地位的互相比較....雖然這些並非臺灣社會就沒有這些狀況,但在相對生活高壓的韓國,這些都是活生生每天上演在社會中小螺絲釘的大家會面臨的情況。

作者稱之"正解社會",也就是人們出生到長大,學生到出社會的過程,種種的努力就是為了邁向社會中大家所認可的成功的道路,進入有名的大學、被網羅到大公司上班,一步一步走上正解社會的道路,不會被別人白眼,看起來這麼努力,人生也好像很成功。

為什麼要這麼努力呢?

這是本書的主軸,這也是在一片正面能量的勵志書中,觀點格外不同的一本,也挺值得讓人深思所謂的深植人心的刻版思想,只要努力努力再努力就一定會成功,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為了什麼要過的這麼努力呢?為了社會大眾認可的價值觀、還是為了家人朋友認同的成功的模樣?我們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呢?難道不努力,人生就沒救了、就錯了嗎?

書中有許多會讓一般上班族共鳴的章節,比如提到離職時心中的猶豫與不安、老被親人朋友提到的工作與社會地位、甚至是婚姻狀況的痛處、每天要去上班卻感到痛苦與不開心,可是礙於經濟壓力又迷惘找不到出路.....

當然不是要你的人生從此以後就不努力了,但是我們面對自己的生人,能不能用剛好的力道前進就好,而不是像24小時緊繃的橡皮筋,只能奔向正解道路,但那是你要的嗎?就一定是對的嗎?承受社會價值荼毒的我們,或許真該好好思考一下關於我們"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覺得再多的心靈雞湯與正面能量都灌不進你的心裡,或許這本能稍稍平復一下與你的生活也能產生共鳴(?)的勵志書。

2019年4月1日 星期一

【2019年4月】零基礎的佛系理財術/施昇輝


我在去年的時候,就曾經讀過施昇輝的理財書籍,他有樂活大叔的稱號,基本上也只推薦兩隻ETF,那就是0050和0056,讓你可以買進之後安心睡覺、好好生活,年年領股息。

這本書和去年的"無腦理財術 小資大翻身"內容有些相似,但這本佛系理財術稍微更精簡些,不過兩本論調基本是差不多的,所以想從哪一本看都可以,也都很適合小資族或想開始接觸存股之路的人。

他和部份理財專家比較不同的地方在於,他不主張人人一定要熟悉財報內容、看懂技術分析,只要依照KD值的固定公式決定買或賣,十分適合0050和0056本身的特性,不過若是持有個股的話,相對個股變化較大也較複雜,就不適合這套理論。

不過我更喜歡的是他挺中肯的點出,人生還是要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投資獲利除了是多一份收入,也就是人生每天正餐中的"附餐",到西餐廳吃飯,總不可能只吃沙拉和濃湯就會飽,這樣的比喻真的還蠻有趣的,所以我們該為自己賺點附餐,但不可能想著只有附餐就不顧正餐了。

存股這幾年蔚為風行,投入的人也很多,我也加了幾個社團,每天看著各種消息滿天飛,有做功課的股民,自然也有一看就是沒做功課的股民,進了社團只希望人家報明牌,連漲跌都搞不清楚,已經有現成的標的,卻去尋找其他價位更低但CP值或許不夠的標的,詢問大家這隻該不該買?今天進場會不會太貴?太便宜是不是有危機?等種種讓人傻眼的問題。

或許是現在已經浮上檯面的存股達人很多,但時機不同以往,何況如果看過這些作者的書,就會知道積沙成塔的過程其實也很辛苦,他們確實下了很多功夫、甚至也付出過慘賠與套牢的代價,絕對不是三言二語一篇文章,只看到美好的一面,卻沒想他們已經熬過了最辛苦的時光。更別說只想著財務自由,卻什麼努力都不想付出的伸手牌股民了。

話說回來,進入存股的行列,每年收股息,賺點小收入,積少成多,能好好睡上一覺,穩定工作生活,可能在這個年代也不失為一種更大於小確幸的幸福了吧。

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2019年3月】好規劃,賺到第一個100萬/張凱文


理財類的書籍看了一段時間,不過書名這麼直白的理財書還是頭一次看。其實第一次時是在賣場裡看到了這本書,因為沒有封起來,所以大略看過了序和簡介,本來想買一本回家看,但當時似乎架上只剩一本被翻過摺過的痕跡,於是一直等到上網訂購收到新書後才完整閱讀完。

內容還算蠻適合對理財沒什麼概念的人閱讀的,從每個月收入最低存一成、或是每個月存7000,舉出幾個不同例子的操作實例,以及複利計算的方式及累積的數字,讓人覺得儲蓄不只有感,而且用對方式可以透過複利長久累積;書中也介紹了利用高於一般定存活的存款方式,以及簡單的帶過幾種投資的方式,例如利用儲蓄險、保險、外幣定存等等的方式。

當然這些進一步的投資工具還是要另外再自己多做功課,書中只是提到有這些投資工具可以使用,但投資本身就有風險,必要的功課還是要做好再進入市場,免的浪費了自己辛苦賺來的銀彈。

以及針對個人的食衣住行上習慣的調整,他把個人比喻成公司,而自己是CEO,食衣住行是部門的說法我覺得挺有趣的,有不少習慣是可以參考實行的,也不是太不近人情的嚴格計畫之類的。養成好習慣也可以幫你在無意中省錢喔。最後的章節部份,則是提到不少關於有錢人到底都在想些什麼、怎麼透過這些成功企業知名人士的好習慣與行動力養成好的體質,讓自己不僅可以儲蓄也更打理好自己。

算是本集各種理財概念入門的書籍,挺適合覺得儲蓄很難、零概念的人閱讀。
不過如果已經是有基本概念和投資底子的話,或許就會覺得有些實用度低了一點。

總之理財方式百百種,能幫你存到錢的儲蓄方式,估計就是適合你的方法了。
衝著書名上大大的"100"數字,希望人人都能擁有自己的一桶金。(或更多桶金)

PS.書內的錯字稍有點多,有些句子文字似乎也沒寫好,文字校對有點問題.....

2019年3月22日 星期五

【2019年3月】人生雖已看破,仍要突破/吳淡如


早些年的時候買過她幾本書,雖然覺得她有時口吻過於直白了當,但現在來覺得也不失為一種勇於做自己的直率,和一些口氣永遠溫文儒雅的雞湯類書籍來說,她總是不忘記提醒你,現實往往不是你所想像的美好,我們活在當下,而且要記得抬頭向前走。

年紀二十多歲時的心境和三十幾歲相差許多,前些時候讀完米果的初老了,然後呢一書之後,再接下去讀這本,不免會覺得自己如果能在年輕時多看明白一些道理,或許現在的自己可以少吃一點苦、少走一點冤枉路、替自己導向更好的人生方向之類的....。

人雖然隨著年紀增長,看似限制變多,社會框架更重,但其實這麼多時光以來累積的自己,我們更應該要珍惜接下來的時光,不只是對自己好一點,而且不能因為覺得自己老了、已經懂得很多,就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吳淡如在書中寫道一段讓我頗有感:當問起大家有什麼值得提出來的事情或回憶時,人們往往講的都是30歲以前的事,那30歲以後就沒有值得拿出來說嘴的好事了嗎?

這讓我一瞬間覺得很可怕,當人們意識到自己不再年輕了,難道同時也就不願意自我成長了嗎?就算棺材踏進一腳,但我們還好好的呼吸著、每天過著生活,要就這樣浪費掉後面的時光嗎?

這也是她的書名想說的:雖已看破,仍要突破。
身體就算跟不上,但靈魂一定要一直前進,我們的心,永遠都可以很年輕。

可能也是年紀的關係,現在漸漸覺得太溫暖的心靈雞湯像在灌迷湯般的不真實,面對她直白的口吻,反而意外覺得有點親切。真得老實面對,再也不是那個成天作夢的少年少女的年紀了。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2019年3月】初老,然後呢?米果的老青春‧幸福論/米果


你覺得從幾歲開始,自己有種逐漸變老的感覺呢?一邊看這本書的時候,我這樣問自己。

20幾歲的時候,不曾思索過這個問題,有用不完的體力、追不完的動漫,沒熬夜看完最新更新總覺得好像沒把事情做完一樣....;用力戀愛、失戀後不明事理的痛哭、聽不懂長輩朋友字裡行間的關心與溫暖,覺得全世界都不懂自己的傷痛.....;不夠懂事穩重的自己,在職場中跌跌撞撞,還白目的拍桌對著老闆大聲說話.....

每個人的年少輕狂裡都有專屬的回憶,但隨著歲月流逝,那些衝動少了許多,激情與熱情容易被沖淡,每年看著跨年晚會多的是一年又過去的感慨,而不是偶像明星勁歌熱舞的興奮與感動,當提及自己那個年代漸漸消失的人事物忽然特別有共鳴,是因為科技越來越發達。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很多關於初老的想法與習慣的改變,它開始發現自己的面對初老的心境轉變,這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就像青春期的叛逆,來到中年、或進入老年,又是人生邁入一個全新里程碑的過程。

但初老也不全然是壞事,可能對某些事看的開了、對事對人見解或許變得圓融了、或許更能設身處地了.....總之,也是另一種人生的轉變期,我們都會經歷,我們都該像面對青春期時一樣,珍惜這人生中唯一一段的獨特時光。

初老,然後呢?
然後我們還是可以過的很好啊!

20幾歲的時候我曾經和弟弟說過這麼一段話:
『我希望有一天到我們七老八十的時候,還可以坐在電視前玩快打旋風。』

一定可以的,直至人生最後一刻,我們都要以自己引以為傲的模樣活著。
不論是烏黑長髮、或是滿頭白髮,那都是我們人生累積後的自己。

2019年3月6日 星期三

【2019年3月】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近藤麻理惠


這本書在2011年初版,而我是在大約2012年的某一天買下了它,直到前陣子我囔囔著家中的書總是七零八落的被放在家中各個角落,而採購了一個新的書櫃之後,整理好書籍並做簡單的分類,我才重新把這本年代久遠只讀了一半的書重新再拿出來讀完。不過現今它又重新再版了,如果對家中整理覺得頭痛的話,比起各種如法條規定般的整理法,它會顯得更簡單些。

作者麻理惠本身是個有著"與生俱來就與整理結下深深緣份"的人,小時候就對整理有莫名的偏執與興趣,不只是自己的房間,家中父母與兄弟姐妹的房間、衣櫥、自願成為學校班上的整理股長.....於是最終透過閱讀累積及不斷嘗試,她發明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整理法,並成為協助整理專長的達人,除了開班授課,也到人們家中協助整理,改變這些客戶對整理的看法及方式。

其實如果要簡單的說起麻理惠的作法,那麼應該就是:請把不心動的東西立刻丟掉吧!

把不喜歡的東西丟掉說起來很簡單,但有時一件物品基於主人的內心又有很多層面,一但想到要直接丟掉可能會因為:從來沒有用過就丟掉好像有點可惜、或許有一天會用到啊、買的時候花了很多錢捨不得啊.....等等的理由。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與物品有實際的手把手觸碰,問問自己,對這樣物品真的還有心動的感覺嗎?一但不心動,就丟掉。

這和現在的減法生活不謀而合,也和我之前讀過的關於消費飲食心理學都有點類似,主張的都是人們應該在生活中留下真正需要的物品就好,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空間,應該只放了自己真正需要與發自內心喜歡的物品。以及提到關於收納是把雙面刃,看似整整齊齊的收納方式,有時卻變相不小心成了把物品堆疊到深處的無意識行為,於是直到下次被翻出來前,它都處在深處,甚至被遺忘。

收納前,一定要先確確實實的整理,知道自己有哪些東西、該怎麼簡單分類、整理,是本對於整理有很大幫助的書籍。

雖然我的書單中也有不少關於整理及簡單生活的書,不過我相信也沒有比這更簡單的方式了,前些時候我只看了前面的篇幅,只是花了一兩個小時把家中的被單、床單、毛毯相關的物品全部集中在一起,利用這樣的方法,清出了自己想都沒想過擁有的床被單數量。

後來我清出很多幾乎全新沒有用到的被套,整理好後整整一大箱,寄送給了需要鋪床保暖的私人愛心狗園,而我的櫃子至少清掉三分之二的床單被套,現在一眼望過去就能看到清楚的分類,而且原本一直覺得不夠的念頭也打消了,因為事實就是留下來的數量,對於兩人家庭的我來說已經很夠用了。

從2011年初版到現在再版,它真的有其魔力,讀了就馬上行動看看吧!
一起讓自己的家與人生都變得怦然心動吧!


2019年3月3日 星期日

【2019年3月】寂寞博物館/謝哲青


謝哲青的書,總是很適合配上一杯咖啡,背景來首輕音樂,然後好好的閱讀一下午,真是無上的幸福,心靈寧靜沉澱的美好時光。

這次的藝術主題是以寂寞做為延伸與出發點,介紹不同的藝術風格與畫作,闡述關於寂寞相關延伸的各種內心情緒。從自己的現實生活面出發,連結相關的畫作,喚醒讀者們內心的寂寞情緒、同時面對自己內心的掙扎與無助,在欣賞這些畫作與藝術品的同時,讓我們得已暫時跳脫現實的無情,換來一絲絲喘息的空間,與作夢追求希望的勇氣。

延續一貫以往唯美貼切的文字形容,簡單能在腦中描繪出畫面的說故事的口吻,有幾幅我特別喜歡的畫。愛德華的夜遊者有一分寂寞的寧靜,看似互相交談在平常不過的畫面,卻有若有似無的人際距離存在著。畫面構圖顏色簡單明朗,所以我很喜歡這幅。

而勃克林的死之島有分兩個版本,其實我都挺喜歡的,雖然名叫死之島,卻能讓看畫的人內心有一份靜謐的沉穩氛圍,既是新生、也是結束,有希望、也會迎來絕望,而人生便是如此。

趕快進入哲青的寂寞博物館吧,我想你一定也能從中窺探自己的內心,被什麼深深打動,進而建立屬於你自己內心的寂寞博物館。(不過有點可惜的是,哲青原本一共介紹了26篇作品,但最後因為畫作版權問題無法收入,我們只能欣賞到這20篇作品。)

愛德華。霍普/夜遊者(Nighthawks,1942)

阿諾德。勃克林/死之島(有分一版與三版)

2019年2月20日 星期三

【2019年2月】跟錢好好相處/喬。杜明桂。薇琪。魯賓


關於錢的議題的書籍頗多,這大概是我這陣子讀過關於金錢理財中最厚的一本書。

書中透過將所得轉換成生命活力時數的觀點很特別,當你意識到你每分每秒的勞動或工作,等同於生命活力這個字面的意義時,時薪不只是數字,而是具體關於透過你的努力換得的酬碼,而你的每個消費,是不是都有讓你的生命活力獲得相應的價值,沒有白白浪費它?

其中包含你對於金錢使用的認知,比如作者一再強調的是:並不是越多越好。
雖然人們都希望錢越多越好,但我們擁有這些錢的背後,其實都有各自的理想動機,作者問道:如果在可以不用工作的狀態下生活,你想過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嗎?

提醒人們豐足美好的生活不是滿的讓人喘不過氣,而是要尋找屬於合適自己的人生價值。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對你而言什麼才是真正讓你感到身心滿足的生活?這些問題或許平常我們不會深刻的冷靜思考問自己,但在引導大家過度消費的社會中,我們真的很需要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生活方式,才不會一昧的渴求金錢來填滿自己無窮無盡的慾望。(這死胡同也是填不滿的。)

以及,各種理財書都會提到的記帳。
這可以說是理財的一個最初的入門方式,從理解自己的消費,到清楚自己的支出,才能明白自己的生命活力都浪費到哪兒去了,而且問問自己,這樣值得嗎?善用你的生命活力,它不只是轉換成表相的紙幣或銀行數字,而是你最珍貴的資產,每天努力的成果。

生命活力這個名詞真的很貼切,在大家都缺錢、都想賺錢的時候,真的很難用這樣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每天的工作、每分每秒每小時的勞動與努力,原來背後及其珍貴。以及我們是不是對自己花錢的潛在習慣不自知,常常無形中花了很多冤枉錢。

至於投資的章節,多半是針對美國境內的投資方式,畢竟書中描述的地區都是以美國為主,但還是可以參考看看,相同類型的投資工具很多,只是國情不同法規也不太一樣。

這是本讓你與金錢之間產生覺醒的書,想想自己,也想想你擁有的金錢。
錢對你來說是什麼呢?

2019年2月12日 星期二

【2019年2月】你覺得重要的事,有九成都是屁/井口晃


如果用網路書店搜尋的話,可以搜尋到很多"有九成,都是......怎樣的事"之類的標題的書。涵蓋100%將近九成,聽起來就像可以解決大多數的煩惱一樣,這類的書名總有這樣的魔力。

上個月我才讀了一本"你所不安的事,有九成都可以消除",結果這次很巧的在書店又看到這本書,就覺得很想看。真的是深深中了九成這個名詞的毒啊。

這本書主要是圍繞的如何透過許多不必要做的事,來保留你的意志力,好讓你的意志力使用在重要、需要專注的地方,而不是像個破洞的寶特瓶一樣,每天早上醒來,一出門在各種生活狀況中,就不自覺的浪費自己的意志力,去決策不重要的瑣事,面對重要的工作或決策時,卻疲於應對或腦袋不夠清醒。

不過說來現在要奪走人們注意力的事物實在太多了,方便的智慧型手機、社群網站、透過社群軟體發送的各種廣告資訊,要不被干擾,對現代人來說成了一件要學習的事。如何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回自己對於時間與注意力的自主權,是我們都要面對的事情。

作者用和一般勵志書有些不同的觀點,從"不做那些事"為出發點,保住你的意志力在重要時刻能夠充份發揮,或許不是每個方式都適合,不過一定有適合調整的方法,不妨現在開始一天減少個一兩件會浪費你意志力的無謂事項或習慣,想改變就先從身體力行開始,一定能行!

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2019年1月】你所不安的事,有九成都可以消除/枡野俊明


看完這本書時,讓我想到松蒲彌太郎的"寫給凌晨五點的你",那種不急不徐的口吻,和這本書的作者有點相近。這本書的作者身份頗特別的,既是寺廟的住持,同時也身兼庭園設計師、美術教授三個身份,或許是住持身份的關係,書中陳述的口吻,特別讓人感到溫柔和緩的感覺。而且也有不少以和尚修行間發生的小故事。

作者將人們的不安的源頭分成幾個大類,分別是不安、擔心、貪求、妒忌、浮燥、虛榮、想要被認同,並針對其不同的類目簡言扼要的提出自身的見解。說是勵志書,也像是一本有人對著你溫和的說教的書。

相較於現在部份勵志書不斷灌輸人們不要輸在起跑點、要拼、要多工學習的面向來說,它顯得溫和許多,要你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從簡單而容易改變的立基點改善,人生可以過的更好,不安的事都沒那麼令人恐懼,人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內心,緩慢的變得更好。

一杯茶、舒服的背景音樂,就很最適合閱讀這本書,我想。
畢竟心靈平靜時,才能感受到內心被淨化過後的那一塵不染吧。

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2019年1月】過度飲食心理學/基瑪。卡吉兒


在閱讀這本書的同時,母親拿了兩本劉乂鳴醫生所著的,關於營養醫學與慢性病改善和間歇式斷食的書藉給我看,在交叉看完這三本書之後,讓我有著深深的共鳴。

兩本書其實都提到了龐大的食品業與製藥產業帶給普羅大眾的深刻影響。

本書的推薦序中就提到,一般人對於399不等的金額的吃到飽類的消費模式,深深覺得是賺到,畢竟平常不可能一口氣想怎麼吃就怎麼吃,何況是一個可以付出的金額內的無限量食用,聽起來就像是賺到了,但這背後代表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只是把對整個社會體系內心的無力感,靠吃吃喝喝發洩的一種移情作用。

所以吃到飽聽起來就像是個業者與消費者互惠的方案,但其實我們也心知肚明,你付出多少代價,能吃到的食材來源與新鮮度,畢竟沒有商家會做賠錢的生意。

普羅大眾一般都被消費與經濟社會制約,我們渴望快速方便美好的食物,它可以透過各種通路快速買到、社群媒體的推播效應;不同的食物與物質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地位與象徵、越來越被高度精製美麗的食品與藥品,宣稱可以快速減淝或輕鬆變美......這些包裝下代表的是人們對於自己在這個社會體系內的自卑,想著透過快速的方式達到效果或展現自我與身份,卻反而成了食品業與製藥產業的囊中物。

書中作者提出這樣的見簡,讓我看完深深覺得企業利益凌駕於消費者身心健康上是多麼可怕的事情!而劉乂鳴醫生也在書中提到關於製藥公司將黑手伸入公信單位,讓許多藥物無端進入我們的醫療產業內,療效可能不是最好,甚至我們或許跟本不需要服用這麼多藥!

這些都是類似的社會問題,並實實在在的存在你我的身邊,或許我們消費時,都真的該想想,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呢?是被文字包裝給矇騙了呢?還是受到社群媒體無意識的洗腦,覺得自己也該擁有這些食品藥品呢?究竟我們的心眼能不能看清釐清自己需要的事物呢?

這是個關於心理學的社會問題,往後恐怕也會繼續深刻的存在你我的身邊吧。

不過在這邊我想說,或許現在也被廣為推廣的簡單生活與斷捨離,面對五花八門的消費產品食品甚至是健康食品,我們能夠更清楚的明白自己需要些什麼,就夠了。進而能夠不落入大企業營造的美好商品的形像當中。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