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2019年5月】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安妮.雷納德
當初買這本書,只是因為對標題和目次內容有點興趣,而我也是作者口中那種"以為做好資源回收就是對環保最大的貢獻"的一份子,但看完之後我對於資源回收有了新的想法,也不再覺得資源回收是件值得驕傲的事,而是環保的根本在於"減少垃圾與浪費",並非僅僅依賴回收來減少資源浪費。
經過作者分解商業經濟面相背後所需要消耗的資源,以及傷害到的地球生態鍊時,真的會讓人驚呼,不管是一個罐裝水瓶、或是一件白T,甚至是一台電腦,我們需要動用多少資源,金屬需要非開發國人民辛勤在危險地區採礦、合成製造需要消耗多少水與石油能源、這些工廠需要更多更大的土地,以及處理製作完這些物品後廢棄物.....其實現今的整個商業經濟型態,促使人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以倍數成長的速度在消耗資源,而地球只有一個,資源也即將面臨枯竭。
而廢棄物處理與各種有毒的各種生產作業,人權不公平的狀況在這個生態鍊下也十分嚴重,比如已開發國家將廢棄物都移到非開發國家中去,不理睬當地的人可能受到的污染,不只是土地、空氣、甚至食用水,而這些毒性短期內幾乎都不可能消失,甚至會長長久久的內化在當地,是十分不公平也很恐怖的事情。
看到這些真相真的讓人觸目驚心,讓我從沒想到過眼前方便的一切,背後可能有巨大的生態浩劫正在為了我們的方便付出代價。
當然,身為個人的我們或許力量薄弱,但我想以後我會更珍惜不管是新買的、或舊有的物品,因為知道資源如此珍貴,我們理當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一切。(而且不只是看眼前的,更該想想背後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