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隨筆】連假。

大部份人的連假都在做些什麼呢?這問題應該可以有非常多的答案。

適逢中秋節,於是九月份迎來了一個連假,而在我看完週末的快樂效應這本書後,我認真的思考我該怎麼利用我的假日才會覺得比較充實。不過其實仔細審視我並沒有改變太多的行程,我只是把自己覺得想做、想完成的事完成,這前提是並不帶有什麼壓力的,所以多半執行起來,都會覺得像個旅程一樣愉快。

週六光是汽車保養,其實就花掉一整天的時間,不過剛好發現了很多平常沒機會發現的問題,順道也把汽車部份零件做更換,我原本沒預計會花掉一整天的時間,所以出門時手機並沒有充滿電,在這中間等候的期間,等同我沒有一隻電源充足的手機可以一直使用,於是,發呆成了思考各種生活瑣事的時光,沒有手機等同暫時斷網,好像有那麼一頃刻世界安靜了一會兒。

週日還是為了家務而出門,不過是為了去買一些修補的工具,買完後才去逛了新開的購物中心,吃上了頓百貨公司美食街樓下的套餐,看看來來往往的人們,在這假日裡形形色色的模樣。晚上也沒有計畫的隨興就跑到夜市去解決了晚餐,這聽起來,都是零零碎碎沒有計畫的安排,不過因為樣樣都是自己的安排,沒有人替你決定幾點要完成、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做些什麼,所以凡事都覺得放鬆。

至於連假的最後一天,和多半的週日都一樣,我和老公選擇哪兒也不去,什麼計畫也不安排,在即將上班的隔天,我們會保留一些各自的空間,他在網路上找新的電影看、或追劇,我上上網寫好週一的工作事項、看看書、發發呆,有時兩人沒窩在一塊,但我們知道互相陪扮著彼此。

週末的快樂效應,更多的來自我們的心,以及沒有人在後面拿著鞭子追著你打的那種放鬆,當然安排些有興趣的活動很重要,但我想對於我這種很容易窮緊張的人來說,心靈安定似乎更重要。

這週一我還算認真、也沒有太多厭煩的情緒的正常上著班。
我想這表示這個連假,我的身心休養的還不賴,所以我得以甩開所謂的收假症候群,回到電腦前面,面對營幕、面對工作。

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就好了。
人生真的有很多事需要好好維持,連好好放假,原來在現在這個時代都這麼費力。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2018年9月】週末的快樂效應:不被超時工作與忙亂瑣事綁架,順利切換「假日模式」,找回久違的週休生活/卡特里娜‧翁斯塔


週休二日隨著國情不同,有些習慣上的區別,不過這個制度是透過演變才進化成我們現今熟知的週休二日。我從隔週休開始上班到幾年前,公司才改成週休二日,這樣的演變,衍然需要時間改變整個大環境對工時的要求。

作者介紹了關於週休二日的演變進化史,並提出人們對於週休二日的又愛又恨。我們一邊拼命爭取休假時光,卻又矛盾的讓無所不在的智慧科技提醒我們有工作、有任務。人們不只單純為了期待週休而週休,更期待在週休二日的48個小時,自己可以把一週五個工作天裡的遺憾全部彌補。48個小時說長不長,現代人有太多理由到了放假時,像個懶骨頭一樣窩在沙發或床上,對家人或另一半說:我這個星期很累,我什麼事都不想做。

書中也提到很多可以在週休二日進行的休閒活動,包含心態的修正、對生活的態度,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奪回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而不是被便利的科技牽著鼻子走、該如何安排好自己的休閒生活,和工作有所區隔,而不是用滿滿的計畫表填滿生活,卻仍舊沒有感覺到好好休息。

總覺得很感慨的是,以前沒那麼多假日的時候,人們覺得休假時光不夠,但現在有了週休二日,人們仍舊常覺得休息的時間不夠,到底有多少事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的48小時好像24小時一樣短暫呢?每個人的生活狀況不同,但我想我們都得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到底是什麼事成了假日的小偷,什麼才讓自己的身心真的得到充電與休息,而哪些習慣並不是。

不過書中的場景都是以美國為主,在臺灣,一般按照公家機關行事曆並配合勞基法的公司才有所謂的週休二日,但這並不包含服務業在內,服務業不一定每個月都能休到八天假,在我的感覺中,臺灣的作業型態還是顯的比較辛苦的,還是有很多假日並不那麼充足的行業,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下,繼續為了現實努力的勞工。

我想不管是什麼行業,我們都該好好重視自己的休假時光,找到真正讓自己的身心能得到放鬆的活動。如果對於週休時光常覺得無法好好利用的人,也可以讀讀這本書,我想或許你也能從其中窺探自己的問題,我們一起為美好的假日留下彌足珍貴的記憶而加油吧。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隨筆】AI時代。

假日時看了新聞介紹起智慧音箱,才覺得自己真的是孤陋寡聞,原來現在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只要動動口,可以開窗、可以聽音樂、可以購物、可以聽笑話的地步了。部份飯店業開始配合,房內一個小小的音箱設計,讓住宿的客戶只要開口就可以開窗,在床上看電視時連手按搖控器都不需要,就可以開啟電視。

我們的科技究竟可以進步到什麼程度呢?

2002年在電影關鍵報告中看到湯姆克魯斯用手滑並觸碰營幕的畫面時,還覺得科技如果可以進步到如此程度,一定很可觀。2018,這樣的動作在主播播報新聞時,已經稀鬆平常。我想接下來,機械公敵中的生活畫面,或許也就是時間的問題。

每個人家中有一個保姆機器人,可以協助家務、可以幫忙出門購物、可以照護老人....(當然,被機械控制這部份希望就只是電影中的劇情,這真的發生就太可怕了。)機器人的AI不只是一段段的程式語言,而是和人們生活串連在一起運作的人工智慧。

新聞還介紹了飯店引進的行李運送機器人,而報導指出,一個行李運送機器人,可以大約省下9個人的人力,這實在是很驚人的數據,往後或許只要是機器可以代勞的工作,只要程式能夠設計出一個安全且合理的範酬,在這範圍內,人力或許反而變成了最多餘的一個環節。

這對於大型企業來說,無非是節省成本最好的一個方式,所以當許多專家不斷不斷喊出日後是AI時代,教育的思維不能再用舊傳統來審視,因為現在有許多職業以往你不曾想到過,但更有更多職業,或許不久的將來,你不會再看到。

我們享受科技的方便,但同時也面臨科技帶來的種種淘汰,這兩面刃,日後不知道會影響到多少人,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但或許電影裡的情節都不是空想,有一天都會實現。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隨筆】JOMO AND FOMO

一早醒來收到創新拿鐵發來的LINE,看了一篇自己覺得很有感的文章。

現在智慧型手機很方便,一早它是你的鬧鐘,通勤時它是你的隨身聽,上班時是你聯繫其他朋友的媒介,休息是你玩遊戲的小視窗,下班時是你查看社交軟體的好工具,睡前審視一下明天的計畫表,宛如電子PDA。(現在搞不好有些人連PDA是什麼都沒印像了。)

跟手機渡過每個時刻每一天,好像變成理所當然。
我們原本希望它幫我們處理更多的事情,讓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多自己的事,不管是陪家人或朋友,或是好好生活,但發展至今,結果卻變成手機奪走我們大部份的專注力,我們與它形影不離,它成了控制大部份人生活重心的工具之一。

而早上這篇文章提到FOMO與JOMO,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意思是害怕錯過;而JOMO則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指的是錯過的快樂。

我們習慣手機在開啟時傳遞的各種訊息,不知不覺中讓大部份的人有害怕錯過的錯覺。
這讓我很有感,雖然我自認使用手機的時間並不是非常長的人,但一天裡幾個小時還是有的,由其是我的工作又很依賴通訊軟體,這讓我最近進入假日後,有這種明顯的害怕錯過的心理狀態,我既想離線,可是心理狀態又一直保持著:斷網錯過什麼重要訊息怎麼辦?

結果當然就是我連進到假日後身心都還沒有切換好,我仍舊會開啟網路收一下訊息,確認沒什麼事才能安心的去放假,我活生生的上演害怕錯過這個症狀,雖然我最近有試著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降低這種對訊息可能在某些時刻進不到我生活裡的焦慮。

而錯過的快樂何嘗容易,但錯過了,其實大部份的訊息對生活來說,都無傷大雅,有些甚至不痛不癢,在看完訊息後轉個注意力就忘記,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的生活,每天透過一隻小小的手機,無遠佛大的網路信號,資訊24小時流動,但我們真的醒著與需要休息的時間有限,錯過一些,人生不會怎麼樣,但一則都不能錯過的資訊,是不是像把掐著我們脖子的隱形的手,不斷不斷提醒著我們,你不能錯過這些資訊,這很重要。

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越發方便,我們的身心似乎要越來保持簡單的狀態。
或許才能體悟到錯過的快樂,沒有什麼比當下更重要,攤開手從指縫間穿過的陽光,照射在臉頰上微暖的溫度,那是真實。一則促銷、一則笑話簡訊、一則朋友的罐頭問候,可能都遠不及這真實的溫度來的實在吧。

現今我還是做的不太好,但希望慢慢我也能學會錯過的快樂,假日時,錯過的就錯過吧。

【隨筆】鄰居伯伯的幸福路。

科技越來越進步,但人與人的關係並沒有被大大的拉近,有時就連住在同一棟樓層裡的鄰居誰是誰,或許人們都不怎麼清楚。可能隱約知道幾樓的住戶是誰,偶爾大家交頭接耳傳些八掛,或是碰面的點頭之交,更或者冷淡的像陌生人擦肩而過。

我住的是傳統公寓,只有五層樓,我大約曉得每層樓的住戶,但與鄰居的交流遠不及常幫忙去倒垃圾的老公,因為倒垃圾的時間,大家幾乎都會不約而同的聚在一起,等候垃圾車的來臨。而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出門的時間往往跟作息正常的鄰居錯開,所以偶爾只有在週末出門時,會不經意的遇到,然後寒喧幾句。

我家樓下是早餐店,上週末我就坐在靠店門邊邊的位置上,剛好住樓上的伯伯下樓,老公隨口打了聲招呼,結果就這樣聊了起來。才曉得原來他的孩子發展都不錯,他也鼓勵自己的孩子結婚生子後就自己搬出去住,天下父母心,當然房子他也已經幫兒子們準備好,自己住,他說落個輕鬆,現在退休了,偶爾有公差就接,沒公差的時候就遊山玩水,日子過的愜意。

他講起年輕時工作拼的歲月時光時,我彷彿可以看到他眼裡那種閃爍的榮景,不論是不是灌水了年薪的數字,但至少從他現在的生活看來,我相信在他的年代時,他一定付出了相當的努力。我們的對話一直持續到整頓早餐吃完,伯伯因為要去買米,我們要去郵局,這才結束了這不長不短的閒聊。

在路上,我羨慕起伯伯的人生,雖然我知道他一定也曾經經歷過很多辛苦,所以現在才能安然座擁穩定的收入與房產,但相較起自己,還在風塵樸樸的每天為生活努力,賺著不多的小資薪水,靠著剛開始投資不久的微薄收入,想自由自在的生活,感覺似乎還很遙遠。等到了伯伯的年紀時,我能有伯伯悠閒生活的本事嗎?我不敢想。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努力的不夠,三十好幾都還在對自己的人生迷惘,抱著對各種不同階層的幸福的人的羨慕,也不曉得到底麼樣才叫成功、怎麼樣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迄今我還有很多的不知道。所以我羨慕伯伯的悠閒,更羨慕的是,在該努力的時候,伯伯一定全力向前,所以才有現在的果實。

昨天碰巧看了連續劇,B問A說:要怎麼樣才叫成功呢?
A說:只要你在成功的路上,就是成功吧。

我想我只要繼續往幸福的方向走,走在幸福路上,有天或許也能迎來幸福吧。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18年9月】生病,是人生的暑假:83篇默默為你加油應援的勇氣故事/ 樋野興夫

大概是因為我也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病,在看到書名時意外的有點共鳴。書封的手繪風綠葉看起來很舒服,有點可愛的字體也營造出溫暖的感覺。

作者是在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擔任職病理學者,他辦立了一個癌症哲學門診,只開出言語處方籤,而不是醫學的治療,針對的是心靈與心理的開啟,讓身患重病的癌症患者們,有一個心靈的出口,而不是只面對辛苦漫長的治療療程。

有些人因為一句話受到開導、有些人因為一句話燃起希望,或許多活了幾個月,又或者病情有了好轉,生了病,人生會因此有所不同,面對的視野也變得狹窄,這時後更要活好自己,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怎麼樣,而是順應自己的心情,把剩下的時光過好。

書中類似勵志短篇,閱讀起來很輕鬆,可以一天讀個幾篇,也可以一次就讀完,就算不是重病患者,想必也會從其中找到受用的言語處方籤喔。

其中我印像最深的大概就是:好好的使用生命,就是人的使命。

不管是生病或健康的自己,都是自己,我們都要拿出勇氣好好面對。
生死有命,在自己能掌控的範圍內努力,都不留下任何遺憾。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