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2019年7月】留白SPACE:不一樣的平面設計第一課,“白”是一切/費工信;黃于倫;陳羿安
留白對於學設計或相關行業的人來說,可說是又愛又恨。留白的空間感與舒適視覺很美好,但總會遇到版面缺乏恐懼症的客戶或主管......留白的功能與定位很難說的具體,就像作者所說的,留白並不泛指白色,而且屬於視覺中的"負空間",它既是整個設計體裡的配角,但也常常是畫龍點睛的主角角色。
從書封到編排,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想留給你的關於留白的想像與空間感。基本上環繞著各種關於留白的觀念與視覺編排上的想法。在書序中,陳子鴻老師也提到了關於留白,即便是在音樂中停頓的設計,都是有其念想的,為了給視聽者一點迴想的時間,並不是隨興任意的停止。
在空間設計上、平面設計上,各種設計應用上,留白基本上都是門學問,有時也得接受市場受眾的各種質疑,因而可能留白的空間被擠滿,更在在考驗設計師在溝通與說明上的困難度。
不過審美觀本身就是很主觀的,留白與否、美醜與否,在不同的設計案件上有其優劣,這點我想對於每個處在設計端的人來說,人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取向,能完美結案確實是最重要的,只是個人風格與商業拉扯,在這行業可能會一直上演著,直到取得共識前,都是條漫長的道路。
設計眾們,加油吧。(包括我)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