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4日 星期四
【2019年1月】你所不安的事,有九成都可以消除/枡野俊明
看完這本書時,讓我想到松蒲彌太郎的"寫給凌晨五點的你",那種不急不徐的口吻,和這本書的作者有點相近。這本書的作者身份頗特別的,既是寺廟的住持,同時也身兼庭園設計師、美術教授三個身份,或許是住持身份的關係,書中陳述的口吻,特別讓人感到溫柔和緩的感覺。而且也有不少以和尚修行間發生的小故事。
作者將人們的不安的源頭分成幾個大類,分別是不安、擔心、貪求、妒忌、浮燥、虛榮、想要被認同,並針對其不同的類目簡言扼要的提出自身的見解。說是勵志書,也像是一本有人對著你溫和的說教的書。
相較於現在部份勵志書不斷灌輸人們不要輸在起跑點、要拼、要多工學習的面向來說,它顯得溫和許多,要你面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從簡單而容易改變的立基點改善,人生可以過的更好,不安的事都沒那麼令人恐懼,人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內心,緩慢的變得更好。
一杯茶、舒服的背景音樂,就很最適合閱讀這本書,我想。
畢竟心靈平靜時,才能感受到內心被淨化過後的那一塵不染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