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2018年5月】6年存到300張股票/陳重銘
隨著現在資訊發達,要交易股票已經是輕鬆簡單的事情,不用再跑到營業所或打電話向營業員下單(當然這個方式還是可以使用的),打開電腦手機點一點頁面,就可以下單等候結果。近年來開始流行存股這個方式,一來是累積的股利剩過死板的銀行定存利率許多,要存定不如存股這樣的論調扶搖而上,所以現在想要找關於存股的書籍,可以說是琳瑯滿目。
本書的作者是個教職老師,靠著20年間的累積與股利股息互滾,累積出300張中信金股票,等同幫自己存了一桶會自動生錢的金桶,想必這都是大家最終希望的結果,不過其實看完書後,投資除了能趁早就趁早外(由其是現在資訊這麼發達,不管要查什麼資料都很容易有解),更多的還是要能忍耐與等候,選定的標的每年的狀況、配股、配息,不要過份流於波段操作,而犧牲了存股真正的目的。
書中已經將基本能夠操考的數值,如KD線、周線,這些可以供參考的工具都做了簡單的說明,對於選擇標的的方式也有很清楚的說明,比較適合已經對於存股有點基礎概念的人,但如果你想更清楚理解關於股票交易一些術語更詳細的說明的話,可以參考這本(人人都能學會存股全圖解),書中說明的方式淺顯易懂,兩本可以交叉看也是沒問題的。
看完只覺得這把年紀投資都已經有點晚了,但有第一步也總勝過一步都沒有踏出,在通膨怪獸一步步把定存利率吃掉的年代,定存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保險的儲蓄險看似優惠,但其實保險回歸保險的本質最好,免的被時間成本吃掉了利息,又或沒有清楚條文反而被合約綁住,真正需要錢時卻不能用,解約又損失慘重。
不過存股也不並不是萬靈單,還是必須要定時去觀察自己擁有的標的,以及分散風險購買不不同標的,這幾點再基本不過的注意事項,作者累積的20年的光景並不短,所以存股是漫長的道路,最終也希望大家都能邁向財富自由,讓股利股息與好公司養你一輩子。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