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黃哲斌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與簡介時,我就想起家中長輩替報社工作送報的那段時間。

我曾經全程跟過一次,從看著報紙凌晨印刷完成後送到固定定點,大批人趕在天亮前折疊分類報紙的盛況,到後來報社開始裁員、報紙漸漸變少變薄、訂戶從數字逐漸下降,現在長輩只送固定少量戶的報紙,晚報也收攤,報紙不知不覺中成了夕陽產業般,日落東方,逐漸暗淡。

隨著網路方便與數位化,許多新聞資訊管道透過如入口網站、手機、YOUTRBE傳遞放送,電視不再是唯一的新聞入口,每天早上配早餐的新聞也不再是報紙,而是手機上的首頁,甚至是透過社群平台轉傳發怖的新聞,報紙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年長些的人或許還會翻翻報紙,但年輕一輩幾乎機不離身的透過手機再觀看各種資訊新聞。時代的進步演變至此,這既是紙本資訊一個重大的衰落訊號,也是一個新聞媒體必須以新傳遞方式的重生機會。

書中提到很多關於傳統的資訊媒體,從新聞到報社,歷經這些重大的時代洪流,如何轉型生存的故事。我們永遠都需要新聞資訊,但以後將從何處來、如何傳遞、離開紙本後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不只新聞媒體,報括電視、出版都要面臨的問題。

GOOGLE與社群平台瓜分這世界上將近四分之三的廣告來源收入,我們的注意力是當今最珍貴的資源,可能對大部份人來說,只是不看報紙了、不看電視了,但這些傳統媒體仍需要繼續前進,有些仍在掙扎、有些試圖開啟新的運作模式、有些黯然退場,世界仍舊繼續運轉。

我碰巧是那餘下的四分之一,我喜歡紙本也習慣電視新聞媒體,只是這個區塊或許再往後十年會縮小到更小更小,但我仍舊希望,這些傳統即便以後範圍變得更小,仍能有生存的空間。雖然數位化帶來很多方便,但作者提到關於新聞的快速、即時,有時也帶來更多錯誤。我們既要接受這麼多的資訊,也要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而非第一手的錯誤。

整個世界都變得數位而方便,新聞仍舊需要真實的聲音,而不只是一閃而過的點擊率或數字。
感謝仍舊為這個世界的各種聲音而發聲的記者與媒體,即便如此辛苦,仍舊努力著。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經濟學家教你降低生活中每件事的風險,做出最好的選擇/Allison Schrager


講到風險管理、經濟學,好像就感覺有些沉悶。不過這本書用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來解釋怎麼用經濟學角度看待風險管理,其實還蠻有趣的,也不難閱讀,沒有太多艱深的詞彙。

最容易理解關於風險管理的例子,也是作者很常提到的,如果你要前往機場的路上,你需要提早多少時間?該用什麼交通工具、該走什麼幹道、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發生連環大車禍的機率雖低,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遇上;塞車的時間點很難控制,但提早出門可能可減少塞車帶來遲到的狀況。這一路上的種種決定,都是在歷經風險管理的決策,我們決定承受多少風險(可能會遲到多久)、以及選擇何種方式避險(提早出門或選擇其他交通工具或路線到達機場)。

如果用生活中能夠解釋的狀況來詮釋,你可能沒想到這一連串的決定正歷經一整個風險管理的過程。

提到風險管理,除了經濟學外,金融交易市場上的各種衍生性商品與投資組合,一定會有這個環節,但面對密密麻麻的條文規章,或是業務員的舌燦蓮花,我們有時不清楚或不確定自己做的決定到底對不對,所以審慎的思考很重要,不管是保險或投資,風險管理降低我們承受風險的損失,為自己的決定下一個停損點。畢竟人生中面臨的抉擇多如麻,不同的路線會經歷不同的狀況,我們都可以做出更好更合適的決定。

如同書封所寫的,為何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因為最便宜的機票等同你將放棄自己的部份權利,比如在最糟狀況時,最先被踢下飛機班次的人可能就是從便宜的機票顧客開始選擇,這點在書中有提到,密密麻麻的條文規章中清楚註明著,可能會有這個風險。但當沒有狀況時,便宜的機票仍舊幫你省了荷包,每個決定背後都有風險,而風險高低難控,我們只能做好備案,保持彈性。

風險管理在這本書的詮釋與各種例子的模型反射下,變得還挺有趣的,也蠻值得我們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做的每種決定,不僅僅是在經濟上的,也有很多時刻可以套用,為自己做最合適的選擇與道路。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2020年2月】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 陳慶德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重重的綁在每個男女老少的身上。

我很久都沒有買到這麼小本的書輯了,類似口袋小說的大小,編排印刷上並不是很精美,有些篇幅的字體甚至還沒有對齊,略為歪歪的,有點浪費了書中印刷的對應韓國景緻的黑白內頁,如果是正常的書本大小可能會更恰當一些。也因為迷你版的關係,總覺得讀起來有點擁擠,挺可惜的。

書封的設計也讓人頗不舒服的,像螞蟻爬滿整本書籍啃食昆蟲翅膀的畫面,不過是符合主題氛圍的設計,總之很能反應出書的內容想反射的,自殺這個隱晦的主題。

書中的內容稍微有點沉重,主題大多圍繞在自殺的數據和故事上,有作者主觀的分析,也有數據佐證的部份,但個人覺得探討的部份還是稍有點薄弱,或許是因為迷你版及書冊設定上,感覺還是有點不足,如果能做更多補充會更好些。

總之會想看這本書也是個意外,雖說本來就能從韓劇或韓國電影等題材能看出韓國社會文化的階級對立之嚴重,這點反應在自殺率上也不令人意外,但反思或許臺灣社會氛圍或許沒有如此沉重,我們還有一些自我呼吸的空間時,在不同階層或許辛苦,但還能好好安身立命過日子,也有點欣慰。

畢竟從新聞可見的韓星的自殺事件、許多以校園自殺為主題的韓國電影、或是韓劇中職場或是不同時空場合的地位霸凌,這些加諸在人們心理上的壓力無形卻如利刃,本身就很可怕,再加上文化風氣使然,讓韓國人睜開就必須真真實實的把每一天當成生理與心理面對現實的戰鬥,這很難想像。讀書時期力拼名校,出了社會拼大企業,人生彷彿最終目標就如同韓劇的男女主角一樣,不然就僅僅是泛泛之輩,好似終身出不了頭,人生也沒有意義。

光鮮亮麗的背後,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晦暗,我想這或許是作者想傳達的。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2020年2月】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


和這本書一起的同系列,"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其實都是在探討貧富不均的問題,但因為這本書標比較吸引我,所以我只單獨購買先閱讀了這一本。

對於貧富不均造成的影響,在書中舉出了包含社會心理問題、對兒童發展上的心理問題,其實看下來十分嚇人,我們都以為貧富不均或許只是財產所得等經濟面的問題分配不均,但連帶的階級問題、進而影響到生活中人們的價值觀。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年紀尚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大略排列出不同職業的高低順序,或許孩子只是有著薄弱的印象,某些職業看似較高貴、某些則被排列在比較後面的順序,顯然在比較低劣,這樣的社會印象,在孩童成長的過程中衍然成形,而這些或許不全然是教育問題,而是因貧富不均產生的職業印象,從小就深植在人們心中。

到了學校,不同家世背景的落差與歧視上演,小圈圈的狀況越發嚴重,貧富不均落差越大的國家,這樣的情況越嚴重,這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並不是好事,從進入學校這第一個社交圈開始,孩童就面對著重大的社會壓力,來自於貧富差距、來自於階級差距。

研究指出,人類最早的社會模式是多數會排擠特定強勢的對象,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共享獵取來的食物,一方面顧及每個人自身的權益,一方面不會有弱肉強食的現象。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現今科計與物質各方面如此進步,但人與人間的互惠卻越演化越退步。為了鞏固外在的社會型象,我們都要付出很多力氣與金錢等方面來武裝自己,同時還要面對種種因為貧富差距造成的無形的社會壓力。

其實看完還是有點沉重,畢竟這樣的社會氛圍與體制,要打破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然書中也已經有些國家與國際團體付出努力,試圖推動一些良善的制度與方式,期盼地球村的形式有更好的互惠共享模式,不論那個地區的人都能有更好的的生活。

在看似呼吸著如此自由民主的空氣的我們,或許反思還是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才能讓人類變得更好。而不像現如今壟照著巨大的貧富差距壓力,人們都在壓力鍋下無處竄逃。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2020年2月】慢老/黃蕙如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年輕的時候熬夜狂歡、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常常在揮霍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自知,只因年輕力壯時,不容易感受到那些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明顯的感受,還覺得年輕就是本錢,但一過中年,各種毛病湧現,才後悔年輕時怎麼沒聽長輩或父母的勸,多注意點身體狀況多好,或許就不用一入中年就開始還健康債。

當然不一定是中年,或許有些人年紀輕輕也就因為生活習慣不良,養成了一些身體的毛病,又或者是忙忙錄錄大半輩子,一退休反而什麼毛病都跑出來,只因為生活型態改變了,心理與生理的雙重影響,讓身體反而遠不如在工作時那般健康。總之,影響身體健康有很多因素,面對自己的身體,我們都該多幾分注意。

慢老在書中提到了幾個面相,運動、飲食、睡眠、生活、防病、情緒,這些既適合年紀大一些的人閱讀,其實青壯年或中年也很適合,多半都還是很實用的健康習慣的建議與改善方針,沒有什麼艱澀的醫療用語,都是能夠輕鬆理解的方法。例如書中提到的失智症與糖尿病問題其實都是老生常談,這類疾病對健康的影響之大,以及成因之廣,都來自生活中的習慣養成。

書中說到,我們買任何家電或用品都會閱讀一下使用說明書,對於我們自己,誕生時也都有獨一無二的使用說明書,我們卻不曾好好閱讀這張關於自己身體的使用說明書,審視一下生活習慣,不管是心理或生理面相的,健康左右著你生活的每時每刻,或許為了以後、或許為了現在,我們都能從中做出一點改變,養成一個好的自己,快樂的活、慢慢的老,人生每一刻都精采。

或者,不那麼多疼痛的度過平安健康的人生,也是種幸福啊。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我用1檔ETF存自己的18%/陳重銘


現在存股很風行,至於存股的類型也有很多種可以選擇,股市是個人能讓人賺錢的大染缸,也是個能讓人噴錢的大錢坑,操作的心法與方式有百百種,就看哪種適合你自己。

陳重銘的書在存股社團的推薦書單中,還算蠻常出現的,不會寫的太艱深,也有一些淺顯易懂的圖表可以對應,對於股票沒什麼基礎的人來說,也不會算太難閱讀;如果已經有點底子,也能從中獲取一些操盤的想法與方式,基本是很容易閱讀的理財書。

他著名的著作存到300張股票的系列,是屬於個股的操作方式,但這本則是針對ETF 0056的操作方式,個股有單獨風險,不管要做價差或存股,還是需要稍微觀察做點功課,而ETF 0056則是綜合30隻優良成份股,較無個股風險的問題,近九年來每年平均也配發有約1塊的股利現金,是算蠻穩定的投資標的,但相對個股可能有高風險高報酬的情況,就比較少見。

投資標的的選擇,視投資人的情況可以做不同的選擇,不管是個股或ETF,都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選擇適合自己經濟能力的投資標的,替自己賺下除了工作收入以外的額入收入,在這個時代也是種主流。不過投資市場還是有風險,踏入前可得做好基礎功課,切勿跟風,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