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 星期四

【2018年12月】米菇,我們還要一起旅行好久好久/賴聖文&米菇


關於狗的書籍,在我的購買清單裡也不少,有一大部份是網路上竄紅的狗狗的主人們推出的近似寫真書,搭配少量的文字、大量的照片,要說是狗狗的寫真特輯也不為過。

認識米菇是在滑臉書時,不知道從哪兒冒出來的一則訊息,點了之後就順手按了讚,我就從這時候開始認識米菇這隻狗狗。後來看了粉絲頁後,才輾轉知道他的主人因為知道米菇得了腫瘤,可能只剩兩年的生命,決定帶著牠到處走走看看,直到有一天牠再也走不動為主,而開始了環島旅行的旅程。

我很快就把這本書看完了,關於米菇和主人的故事文字量,遠比寫真類型的書籍多上許多,但搭配大量的米菇照片,說起來也不到真的很多的程度,認真的看,就像一篇一篇的日記與遊記的綜合,可以很輕鬆的就讀完米姑的故事。

米菇並不是特別出色的狗,但在主人的愛裡,每張片都可以看到牠張口用力喘氣大笑的模樣。那種有愛沐浴著的寵物都像是主人的家人,而不單單只是寵物,透過圖片,都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幸福氛圍。

如果喜歡這類狗狗與主人的故事的話,也別錯過米菇的故事,像面對面傾訴這一路的點點滴滴的描述方式,我想讀的人一定都會希望米菇和主人可以繼續這段旅程。

簡單而真摯,愛與被愛。

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2018年12月】為你自己活一次/蔡康永


我雖然不是康熙來了這個節目類型的固定收視群之一,但我挺喜歡蔡康永面對小S時,有各種冷靜應對的反應,帶點幽默詼諧,是我對蔡康永的印像。我看過他寫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1和2,在那兩本書時就頗喜歡他的述事口吻,所以看到他又出了新書,大概看過簡介之後,毫無懸念的就決定入手。

這本是討論關於情緒的部份,IQ是普羅大眾都知道的智商,但EQ這個部份卻廣為討論,因為一個人高IQ,不一定高EQ;高EQ,卻不一定能高IQ。情商主宰人們大半輩子的時間,可以說形影不離,不管憤怒或開心、悲傷或沮喪,情緒陪著人們許多時候,同時也反應出每個人在性格塑造上的與眾不同。

但情商需要學習,嬰兒時期因為無法清楚的用言語描述,人們只能用力哭喊表達情緒,等到學會說話了、會行走了,才再加入動作行為與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情緒,可是當你開始與其他人互動了,才又發現有的情緒傷人、又或被別人莫名的情緒攻擊到了,在這一來一回的往返當中,人們樹立了屬於自己情商數值,決定了自己怎麼分配情緒,又把那些情緒歸類在哪裡。

他在書中提到有個點我覺得印像蠻深的,不知道從那裡來的情緒或綢徜,自然就不知道該歸類擺到哪裡去,然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情商的情緒處理分類概念,有點類似剝洋蔥,一層一層的剝開,一層一層的檢視,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悲傷或憤怒。等你能夠好好的幫自己把情緒分門別類,各自歸到各自的位置,或許就不會再暴跳如雷。

不過被我這麼一說,到顯得有點嚴肅無趣了。蔡康永述事的口吻都會加個故事,關於他的明星朋友們的各種煩惱與傾訴的對話,其實還蠻有趣的,我們對於明星永遠有很多想像,但明星也是凡人,也和一般人一樣有相同的煩惱的。

我們拋不開自己的各種情緒,也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高EQ,但學習情商、面對情緒,我想一定是日後人生的路上重要的課題。做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讓情緒好好釋放。

人生或就是關上一扇窗,就會有另一扇窗打開吧。

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隨筆】網路購物節。

自從中國大陸成功的炒作了雙11這個節日後,11月11日成了購物節的代名詞,連帶的12月12日也搭上雙12的快車,成為繼雙11之後的年末最後一波購物推波的助力之一。

不只網路購物,實體店面也搭上這波熱潮,只不過實體店面一手交錢(或者信用卡或手機支付)一手交貨,往往都是當場就結束交易,面對面交易的好處在於你看到的也能夠觸摸到物品,爭議往往比網路購物來的少一些,自然包裝耗材等等的資源也就用的少一些。

每年光是雙11前後產生的紙類、塑膠類包裝耗材垃圾非常驚人,因為運送過程需要確保物品完好無缺,包裝保護耗材是不可減少的其中一環,這還不包括收到商品後,人們退貨過程的運送油耗等等的成本,一個購物節,也是地球的耗劫日。想想,就算所有商品都不退貨,但人們會丟掉多少破壞袋、紙箱、塑膠包裝呢?
(實體購物也需要包裝耗材,只是少了一點。)

隨著行動支付越來越方便,推播促銷等活動訊息的方式也不像以往只在電視或是建築牆面上可以看到,打開LINE或通訊軟體,多的是不怕你看不到,就怕你不看的廣告訊息,人們多了許多衝動購物的機會,再搭上行動支付的方便性,購物,成了立即性的行動。而等到購物節過後,或許才後悔怎麼買了不該買的東西、或多買了為了湊數其實平常也用不太到的東西。

在行動網路資源這麼方便的現在,其實更該審視自己的購物行為,是不是偷偷的讓自己的荷包變瘦了,是不是常常腦波一弱的看到廣告推送折扣時,就深怕自己錯過這好像就吃虧了。買來的東西如果閒置或不使用,塞到角落後就忘記,那等同把錢丟進海裡,美其名購物節,其實花了錢卻沒有發揮物品的效益,名符其實就成了浪費。

購物節的大力度折扣固然吸引人,但在資訊這麼洗腦的時代,買東西真得多多想想。
瘋狂血拼清空購物的快感可能不輸給百貨公司週年慶搶第一時間進入搶購,這是人性使然,如果你口袋很深,那自然不在話下,但想必大部份人並非如此,所以面對這麼多的購物訊息,我們還是該冷靜看看,到底真的缺了什麼、需要什麼,才趁活動撿撿便宜,而不是害怕這波折扣沒搶到,是不是自己就吃虧了。

花出去的錢買了用不到的東西,那這下可真的是折扣在大都是吃虧了。

2018年10月4日 星期四

【2018年10月】丟掉40個虛假的好習慣/午堂登紀雄

勵志書百百種,不過看久了有時偶爾我也會有一些迷思,畢竟人人狀況不同,也不是所有的正向能量都能在每個人身上產生很好的效應。而這本書的作者蠻有趣的,前言就提到,如果目錄內沒有你想捨棄的假習慣,就把這本書放回去闔上也沒關係。

作者從語言到人際、工作與金錢觀、心靈等等的面向來幫讀者分類那些假習慣應該要丟掉,比如金錢部份的某一張標題:捨棄節省及儲蓄的志向。看到這個標題的人應該會想,這不是個好習慣嗎?為什麼要丟掉呢?現代人壓力大,每天早出晚歸除了賺錢,存錢圖的是心安、又或者對生活的保障,但有時過度強求卻讓自己變成小氣鬼,甚至失去生活品質,而這樣的習慣養成到底對於自己有什麼好處呢?如果不能適當的運用金錢,過度硬性強制的存錢,反而在無型中綑綁了自己。

其實這本書有點二分法,把一些習慣的好與不好提出後歸納,每件事本來就是有正免兩面,即便是我們常看到的勵志類書籍也是。而且書中提到的觀點多半都還蠻客觀,並不會有太多個人色彩在裡面,所以是本覺得迷網的時候,就可以一看再看的書。

其實勵志書在我的書單當中,大概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幾本,有時看了是想為自己的心靈注入一點力量,有時則是單純希望從中自己能獲得些什麼正向能量,好改變自己泥漿般的腦袋。但共同點就是,勵志程度是見人見智的,端看讀者在書中能從何處汲取到的能量。

不管我們想捨棄那些壞習慣,都希望大家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閱讀勵志書替自己加油的同時,也要走對方向,才能引導自己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隨筆】連假。

大部份人的連假都在做些什麼呢?這問題應該可以有非常多的答案。

適逢中秋節,於是九月份迎來了一個連假,而在我看完週末的快樂效應這本書後,我認真的思考我該怎麼利用我的假日才會覺得比較充實。不過其實仔細審視我並沒有改變太多的行程,我只是把自己覺得想做、想完成的事完成,這前提是並不帶有什麼壓力的,所以多半執行起來,都會覺得像個旅程一樣愉快。

週六光是汽車保養,其實就花掉一整天的時間,不過剛好發現了很多平常沒機會發現的問題,順道也把汽車部份零件做更換,我原本沒預計會花掉一整天的時間,所以出門時手機並沒有充滿電,在這中間等候的期間,等同我沒有一隻電源充足的手機可以一直使用,於是,發呆成了思考各種生活瑣事的時光,沒有手機等同暫時斷網,好像有那麼一頃刻世界安靜了一會兒。

週日還是為了家務而出門,不過是為了去買一些修補的工具,買完後才去逛了新開的購物中心,吃上了頓百貨公司美食街樓下的套餐,看看來來往往的人們,在這假日裡形形色色的模樣。晚上也沒有計畫的隨興就跑到夜市去解決了晚餐,這聽起來,都是零零碎碎沒有計畫的安排,不過因為樣樣都是自己的安排,沒有人替你決定幾點要完成、沒有人要求你一定要做些什麼,所以凡事都覺得放鬆。

至於連假的最後一天,和多半的週日都一樣,我和老公選擇哪兒也不去,什麼計畫也不安排,在即將上班的隔天,我們會保留一些各自的空間,他在網路上找新的電影看、或追劇,我上上網寫好週一的工作事項、看看書、發發呆,有時兩人沒窩在一塊,但我們知道互相陪扮著彼此。

週末的快樂效應,更多的來自我們的心,以及沒有人在後面拿著鞭子追著你打的那種放鬆,當然安排些有興趣的活動很重要,但我想對於我這種很容易窮緊張的人來說,心靈安定似乎更重要。

這週一我還算認真、也沒有太多厭煩的情緒的正常上著班。
我想這表示這個連假,我的身心休養的還不賴,所以我得以甩開所謂的收假症候群,回到電腦前面,面對營幕、面對工作。

如果能一直保持下去就好了。
人生真的有很多事需要好好維持,連好好放假,原來在現在這個時代都這麼費力。

2018年9月21日 星期五

【2018年9月】週末的快樂效應:不被超時工作與忙亂瑣事綁架,順利切換「假日模式」,找回久違的週休生活/卡特里娜‧翁斯塔


週休二日隨著國情不同,有些習慣上的區別,不過這個制度是透過演變才進化成我們現今熟知的週休二日。我從隔週休開始上班到幾年前,公司才改成週休二日,這樣的演變,衍然需要時間改變整個大環境對工時的要求。

作者介紹了關於週休二日的演變進化史,並提出人們對於週休二日的又愛又恨。我們一邊拼命爭取休假時光,卻又矛盾的讓無所不在的智慧科技提醒我們有工作、有任務。人們不只單純為了期待週休而週休,更期待在週休二日的48個小時,自己可以把一週五個工作天裡的遺憾全部彌補。48個小時說長不長,現代人有太多理由到了放假時,像個懶骨頭一樣窩在沙發或床上,對家人或另一半說:我這個星期很累,我什麼事都不想做。

書中也提到很多可以在週休二日進行的休閒活動,包含心態的修正、對生活的態度,在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奪回自己生活的自主權,而不是被便利的科技牽著鼻子走、該如何安排好自己的休閒生活,和工作有所區隔,而不是用滿滿的計畫表填滿生活,卻仍舊沒有感覺到好好休息。

總覺得很感慨的是,以前沒那麼多假日的時候,人們覺得休假時光不夠,但現在有了週休二日,人們仍舊常覺得休息的時間不夠,到底有多少事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的48小時好像24小時一樣短暫呢?每個人的生活狀況不同,但我想我們都得好好審視自己的生活,到底是什麼事成了假日的小偷,什麼才讓自己的身心真的得到充電與休息,而哪些習慣並不是。

不過書中的場景都是以美國為主,在臺灣,一般按照公家機關行事曆並配合勞基法的公司才有所謂的週休二日,但這並不包含服務業在內,服務業不一定每個月都能休到八天假,在我的感覺中,臺灣的作業型態還是顯的比較辛苦的,還是有很多假日並不那麼充足的行業,在不同的工作環境下,繼續為了現實努力的勞工。

我想不管是什麼行業,我們都該好好重視自己的休假時光,找到真正讓自己的身心能得到放鬆的活動。如果對於週休時光常覺得無法好好利用的人,也可以讀讀這本書,我想或許你也能從其中窺探自己的問題,我們一起為美好的假日留下彌足珍貴的記憶而加油吧。

2018年9月19日 星期三

【隨筆】AI時代。

假日時看了新聞介紹起智慧音箱,才覺得自己真的是孤陋寡聞,原來現在的科技已經發展到只要動動口,可以開窗、可以聽音樂、可以購物、可以聽笑話的地步了。部份飯店業開始配合,房內一個小小的音箱設計,讓住宿的客戶只要開口就可以開窗,在床上看電視時連手按搖控器都不需要,就可以開啟電視。

我們的科技究竟可以進步到什麼程度呢?

2002年在電影關鍵報告中看到湯姆克魯斯用手滑並觸碰營幕的畫面時,還覺得科技如果可以進步到如此程度,一定很可觀。2018,這樣的動作在主播播報新聞時,已經稀鬆平常。我想接下來,機械公敵中的生活畫面,或許也就是時間的問題。

每個人家中有一個保姆機器人,可以協助家務、可以幫忙出門購物、可以照護老人....(當然,被機械控制這部份希望就只是電影中的劇情,這真的發生就太可怕了。)機器人的AI不只是一段段的程式語言,而是和人們生活串連在一起運作的人工智慧。

新聞還介紹了飯店引進的行李運送機器人,而報導指出,一個行李運送機器人,可以大約省下9個人的人力,這實在是很驚人的數據,往後或許只要是機器可以代勞的工作,只要程式能夠設計出一個安全且合理的範酬,在這範圍內,人力或許反而變成了最多餘的一個環節。

這對於大型企業來說,無非是節省成本最好的一個方式,所以當許多專家不斷不斷喊出日後是AI時代,教育的思維不能再用舊傳統來審視,因為現在有許多職業以往你不曾想到過,但更有更多職業,或許不久的將來,你不會再看到。

我們享受科技的方便,但同時也面臨科技帶來的種種淘汰,這兩面刃,日後不知道會影響到多少人,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不知道,但或許電影裡的情節都不是空想,有一天都會實現。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隨筆】JOMO AND FOMO

一早醒來收到創新拿鐵發來的LINE,看了一篇自己覺得很有感的文章。

現在智慧型手機很方便,一早它是你的鬧鐘,通勤時它是你的隨身聽,上班時是你聯繫其他朋友的媒介,休息是你玩遊戲的小視窗,下班時是你查看社交軟體的好工具,睡前審視一下明天的計畫表,宛如電子PDA。(現在搞不好有些人連PDA是什麼都沒印像了。)

跟手機渡過每個時刻每一天,好像變成理所當然。
我們原本希望它幫我們處理更多的事情,讓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多自己的事,不管是陪家人或朋友,或是好好生活,但發展至今,結果卻變成手機奪走我們大部份的專注力,我們與它形影不離,它成了控制大部份人生活重心的工具之一。

而早上這篇文章提到FOMO與JOMO,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意思是害怕錯過;而JOMO則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指的是錯過的快樂。

我們習慣手機在開啟時傳遞的各種訊息,不知不覺中讓大部份的人有害怕錯過的錯覺。
這讓我很有感,雖然我自認使用手機的時間並不是非常長的人,但一天裡幾個小時還是有的,由其是我的工作又很依賴通訊軟體,這讓我最近進入假日後,有這種明顯的害怕錯過的心理狀態,我既想離線,可是心理狀態又一直保持著:斷網錯過什麼重要訊息怎麼辦?

結果當然就是我連進到假日後身心都還沒有切換好,我仍舊會開啟網路收一下訊息,確認沒什麼事才能安心的去放假,我活生生的上演害怕錯過這個症狀,雖然我最近有試著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降低這種對訊息可能在某些時刻進不到我生活裡的焦慮。

而錯過的快樂何嘗容易,但錯過了,其實大部份的訊息對生活來說,都無傷大雅,有些甚至不痛不癢,在看完訊息後轉個注意力就忘記,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的生活,每天透過一隻小小的手機,無遠佛大的網路信號,資訊24小時流動,但我們真的醒著與需要休息的時間有限,錯過一些,人生不會怎麼樣,但一則都不能錯過的資訊,是不是像把掐著我們脖子的隱形的手,不斷不斷提醒著我們,你不能錯過這些資訊,這很重要。

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越發方便,我們的身心似乎要越來保持簡單的狀態。
或許才能體悟到錯過的快樂,沒有什麼比當下更重要,攤開手從指縫間穿過的陽光,照射在臉頰上微暖的溫度,那是真實。一則促銷、一則笑話簡訊、一則朋友的罐頭問候,可能都遠不及這真實的溫度來的實在吧。

現今我還是做的不太好,但希望慢慢我也能學會錯過的快樂,假日時,錯過的就錯過吧。

【隨筆】鄰居伯伯的幸福路。

科技越來越進步,但人與人的關係並沒有被大大的拉近,有時就連住在同一棟樓層裡的鄰居誰是誰,或許人們都不怎麼清楚。可能隱約知道幾樓的住戶是誰,偶爾大家交頭接耳傳些八掛,或是碰面的點頭之交,更或者冷淡的像陌生人擦肩而過。

我住的是傳統公寓,只有五層樓,我大約曉得每層樓的住戶,但與鄰居的交流遠不及常幫忙去倒垃圾的老公,因為倒垃圾的時間,大家幾乎都會不約而同的聚在一起,等候垃圾車的來臨。而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出門的時間往往跟作息正常的鄰居錯開,所以偶爾只有在週末出門時,會不經意的遇到,然後寒喧幾句。

我家樓下是早餐店,上週末我就坐在靠店門邊邊的位置上,剛好住樓上的伯伯下樓,老公隨口打了聲招呼,結果就這樣聊了起來。才曉得原來他的孩子發展都不錯,他也鼓勵自己的孩子結婚生子後就自己搬出去住,天下父母心,當然房子他也已經幫兒子們準備好,自己住,他說落個輕鬆,現在退休了,偶爾有公差就接,沒公差的時候就遊山玩水,日子過的愜意。

他講起年輕時工作拼的歲月時光時,我彷彿可以看到他眼裡那種閃爍的榮景,不論是不是灌水了年薪的數字,但至少從他現在的生活看來,我相信在他的年代時,他一定付出了相當的努力。我們的對話一直持續到整頓早餐吃完,伯伯因為要去買米,我們要去郵局,這才結束了這不長不短的閒聊。

在路上,我羨慕起伯伯的人生,雖然我知道他一定也曾經經歷過很多辛苦,所以現在才能安然座擁穩定的收入與房產,但相較起自己,還在風塵樸樸的每天為生活努力,賺著不多的小資薪水,靠著剛開始投資不久的微薄收入,想自由自在的生活,感覺似乎還很遙遠。等到了伯伯的年紀時,我能有伯伯悠閒生活的本事嗎?我不敢想。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努力的不夠,三十好幾都還在對自己的人生迷惘,抱著對各種不同階層的幸福的人的羨慕,也不曉得到底麼樣才叫成功、怎麼樣才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迄今我還有很多的不知道。所以我羨慕伯伯的悠閒,更羨慕的是,在該努力的時候,伯伯一定全力向前,所以才有現在的果實。

昨天碰巧看了連續劇,B問A說:要怎麼樣才叫成功呢?
A說:只要你在成功的路上,就是成功吧。

我想我只要繼續往幸福的方向走,走在幸福路上,有天或許也能迎來幸福吧。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2018年9月】生病,是人生的暑假:83篇默默為你加油應援的勇氣故事/ 樋野興夫

大概是因為我也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病,在看到書名時意外的有點共鳴。書封的手繪風綠葉看起來很舒服,有點可愛的字體也營造出溫暖的感覺。

作者是在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擔任職病理學者,他辦立了一個癌症哲學門診,只開出言語處方籤,而不是醫學的治療,針對的是心靈與心理的開啟,讓身患重病的癌症患者們,有一個心靈的出口,而不是只面對辛苦漫長的治療療程。

有些人因為一句話受到開導、有些人因為一句話燃起希望,或許多活了幾個月,又或者病情有了好轉,生了病,人生會因此有所不同,面對的視野也變得狹窄,這時後更要活好自己,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怎麼樣,而是順應自己的心情,把剩下的時光過好。

書中類似勵志短篇,閱讀起來很輕鬆,可以一天讀個幾篇,也可以一次就讀完,就算不是重病患者,想必也會從其中找到受用的言語處方籤喔。

其中我印像最深的大概就是:好好的使用生命,就是人的使命。

不管是生病或健康的自己,都是自己,我們都要拿出勇氣好好面對。
生死有命,在自己能掌控的範圍內努力,都不留下任何遺憾。

2018年8月24日 星期五

【2018年8月】空著的王位/王文華


很多人認識王文華,似乎有不少是從他的"蛋白質女孩",這本小說著作認識的。不過我不是,我是常在網路的轉貼文章裡看到他的節錄的片段文章,總是有感,於是就買了這本書來看。

這本書是描寫他創辦夢想學院期間的各種故事,從理想到實踐、從主導到變成橋樑間的微妙變化,不管是人際的、關於夢想學校的、或關於他自己的。我向來對於自傳類的書籍不是特別的有興趣,不過他的自傳書,卻像在說別人的故事,也像在說自己的故事。

他的朋友說:他是一個會布置兩百萬軍隊在一個神殿裡頭,只為守著一個空著的王位的人。

書一開始就這麼描述自己,我留下很深刻的印像。堅持,有時別人不懂;但堅持久了,來來往往的人事與想法交流,又讓自己質疑這種堅持有沒有意義。這在書末作者也沒有回答,畢竟答案有很多種,人們自會摸索出屬於自己的道理。

我倒也不覺得這是勵志書或工具書之類的書籍,但它是本讓你聽他說話的書,在這過程,你會看看自己、停下來思考的書。那種透過文字傳達的溫和卻具有軔性的力量,我真的很喜歡。

我也誠心希望人們都能望著夢想向前行,在不安的世界裡,抱持著初衷,無畏的活好自己。
讓那空著的王位,有其價值。
無論坐上那王位的,是自己或他人。

2018年8月16日 星期四

【2018年8月】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謝文憲

看到書名,大概大部份人汲汲營營的,都是希望生活和工作取得一個平衡吧。但平衡的標準究竟如何,再多的書都無法為不同人的人生下定奪。不過比起平衡,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更貼切,我們每天都在自己人生的天秤上,決定那邊多一點、那邊少一點,說穿了,就是靠著取捨來決定怎麼達到自己認為的"平衡"。

我買的第一本憲哥的書,是"職場中最重要的小事",那是本關於很多在職場上叮嚀、想法著墨的書輯。到了這一本,更多的是對於工作、家庭、健康、人際、學習的環節上的著墨。這次他以不同人的人生經歷來說故事與傳遞書名的理念,可以看到很多人的人生故事,也真的會引起自己的很多反思。

在我看來,憲哥屬於拼命三郎的類型,這可能也是他能夠在不同領域能夠站到頂尖位置的原因,不過對普羅大眾來說,不同的人生目標,有不同的理想值,每個人的成功不一定是成就大事業,但要如何過的好、過的最基本也最簡單的快樂,正是透過取捨,達到平衡。

接近最後章節時,有一節問到,你想對2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呢?憲哥寫了一封信,他感謝20歲的自己做了很多努力,但也還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沒有改掉。時間伴隨著人生的腳步前進,一刻不停緩,不管是20歲、30歲、40歲,相信我們都默默為自己做了什麼、或浪費了些許的時光,珍惜當下的每一刻,反思過去的好與不好,希望我們都能讓自己的未來變得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值。

別人有的,不一定適合你,平衡,靠取捨;而有捨,便有得。

同時,此書還有附贈一本職人筆記,不妨翻開小本子來好好歸畫自己的人生,或不要講的那麼沉重,就先從思考自己能做些什麼開始吧!點點滴滴的記錄,都會是酸甜苦辣的回憶。

2018年7月18日 星期三

【2018年7月】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賽斯‧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已經有很多統計方式透過科學數據來說話,確實紙本或電訪之類的傳統搜集資料的方式越來越少,因為我們有更好的數據搜集入口:GOOGLE。

我很少閱讀這類書籍,當初購買純粹是因為標題和書封內容感到興趣,結果讀完之後真的覺得蠻有趣的。我們都習以為常,想找資訊、找作業、找工作、找商品....種種你想找的資訊,打開GOOGLE,鍵入字詞,不管資訊是不是你要的,它好像總能幫人們解決任何問題。

但你一定沒想到,填寫紙本或口頭受訪時,即便是匿名操作,人性還是會不自覺得想替自己多保留一點好的型像,因此對問題有所保留或說謊,但當人們有煩惱時,卻不會懷疑的就直接上GOOGLE搜尋,而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搜尋數據,透過整理與分析之後,卻結出了很多驚人的事實。

像是歐巴馬幾次發表過關於平息風波的演講,結果那段時間的種族情結反而沒有受到平息,搜尋種族相關負面字詞的頻率卻飆高了;但媒體宣揚的卻是歐巴馬演說內容成功而打動人心,得已平息許多人的心。這就是大數據科學的奧妙,不會有人一天到晚對社會大眾說我有種族歧視,但GOOGLE,它通通都知道。

包括人們內心黑暗的想法(比如想殺了.....這類的字詞,但請不要真的去做。)、特殊的性僻好,(這點人們多半大部份保留,只有親密的人知道。)對於疾病的不安先上網搜搜看、種族歧視跟深蒂固無從宣洩的族群、無法出櫃的同志.....

看完我只覺得,GOOGLE真的藏了很多人們的秘密。
或許我們也曾無意中在GOOGLE上搜尋了一些我們不想對別人提到的事實,只是當下我們並不以為意。而在這個大數據時,我們是數不清的樣本與白老鼠,但同時我們也仰賴GOOGLE帶來的便利。

或許在不久的以後,更多的大數據能夠影射出這個世界被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的秘密面相;但隱私許道德間又存在著難以畫分的界線,究竟要怎麼妥善利用大數據,我想這會是以後的世界要面對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吧。

2018年7月12日 星期四

【2018年7月】賺錢筆記:1天1分鐘,賺進1千萬的最強筆記術/田口智隆

這本書可以說是集合了不少常見的存錢觀念,像是浪消投的理念,就和橫山光昭(改變整理的順序,就能存到錢一書的作者)一直提倡的理念相同。當然,老生常談的還是希望大家把記帳當成生活中的一部份,但不用密密麻麻的帳目,而是像流水帳一樣確實,但每天都執行的記帳法。

作者田口智隆年輕時入不敷出,雖然有固定的職業收入,但出手闊綽,又常常不知道自己把錢花到哪裡去,月薪雖然不低,卻快速累積了驚人的債務。靠著他口中的賺錢筆記,也就是作者希望大家記帳的這本帳本,檢視自己的錢都花到哪裡去?哪些可以節省,又哪些需要改善?包含後續的投資筆記也是類似的理念,記錄自己的每一筆投資,甚至是寫下投資動機,好讓日後的自己能夠有個依據與調整狀況的參考。

我看過幾本類似帳務管理的書藉,覺得他有點類似綜合版的概念,編排上視覺也很明快,所以讀起來頗輕鬆的,加上螢光色的字體與分頁,有種都幫你畫好重點的感覺,算是很容易閱讀,也沒有什麼艱深的詞彙,還蠻好閱讀的。

不過說來說去,不管用什麼方式,作者想強調的最終還是:要清楚自己的金錢流向,記帳是最快能夠理清自己錢花去哪的方式,只有把錢花在刀口上,你的每一分努力才不會白白浪費。

同時作者也一直鼓勵讀者們,我這樣子都能夠翻身了,你還有什麼不可能或不行呢?
讓我們也一起被作者鼓勵迎向經濟自由吧!(笑)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2018年7月】鈔寫浪漫/謝哲青


最早我是從歐遊情書接觸到謝哲青的書,看過一本之後,就不可自拔的愛上他描寫的方式,同時也對藝術史相關的故事與資訊產生了興趣。一直到星空吟遊、一個人的朝聖之路,都可以在他的書中看到不同地方的景色。

鈔寫浪漫剛推出時,我還覺得鈔票好像沒有什麼故事可言,不過看完這本書之後,完全推翻我最初對於鈔票價值只有金錢的意義。鈔票除了面額,圖案的故事,隱藏其中的愛恨情仇、一個國家與世代的演變進化、政治世代的勾心鬥角、顯而易見的國家情結,其實都藏在小小的一張鈔票裡。同時,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鈔票風格,在哲青筆下,各國的鈔票都是一個個生動的故事與歷史,它的存在不只是價錢,而有更多價值。

喜歡藝術相關的故事的話,真的不能錯過他的書,我是個門外漢,但每每閱讀都能感受到他筆下想傳遞給讀者的細膩情感,藝術不是艱深難懂的歷史,而是充滿各種悲歡情仇的情緒交織,既是悲哀讓人難以釋懷的故事、又或者是荒誕怪離的童話。

我想之後他如果繼續推出相關的書籍的話,我還是會很滿心期待的照單全收。

2018年5月23日 星期三

【2018年5月】6年存到300張股票/陳重銘


隨著現在資訊發達,要交易股票已經是輕鬆簡單的事情,不用再跑到營業所或打電話向營業員下單(當然這個方式還是可以使用的),打開電腦手機點一點頁面,就可以下單等候結果。近年來開始流行存股這個方式,一來是累積的股利剩過死板的銀行定存利率許多,要存定不如存股這樣的論調扶搖而上,所以現在想要找關於存股的書籍,可以說是琳瑯滿目。

本書的作者是個教職老師,靠著20年間的累積與股利股息互滾,累積出300張中信金股票,等同幫自己存了一桶會自動生錢的金桶,想必這都是大家最終希望的結果,不過其實看完書後,投資除了能趁早就趁早外(由其是現在資訊這麼發達,不管要查什麼資料都很容易有解),更多的還是要能忍耐與等候,選定的標的每年的狀況、配股、配息,不要過份流於波段操作,而犧牲了存股真正的目的。

書中已經將基本能夠操考的數值,如KD線、周線,這些可以供參考的工具都做了簡單的說明,對於選擇標的的方式也有很清楚的說明,比較適合已經對於存股有點基礎概念的人,但如果你想更清楚理解關於股票交易一些術語更詳細的說明的話,可以參考這本(人人都能學會存股全圖解),書中說明的方式淺顯易懂,兩本可以交叉看也是沒問題的。

看完只覺得這把年紀投資都已經有點晚了,但有第一步也總勝過一步都沒有踏出,在通膨怪獸一步步把定存利率吃掉的年代,定存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保險的儲蓄險看似優惠,但其實保險回歸保險的本質最好,免的被時間成本吃掉了利息,又或沒有清楚條文反而被合約綁住,真正需要錢時卻不能用,解約又損失慘重。

不過存股也不並不是萬靈單,還是必須要定時去觀察自己擁有的標的,以及分散風險購買不不同標的,這幾點再基本不過的注意事項,作者累積的20年的光景並不短,所以存股是漫長的道路,最終也希望大家都能邁向財富自由,讓股利股息與好公司養你一輩子。

2018年5月17日 星期四

【2018年5月】一生不為錢所困的生存之道:日本心理大師教你顛覆舊觀念打造吸金體質/心屋仁之助


如果看過秘密這本書的人,一定知道關於吸引力法則這件事,這本書的內容其實也有點類似提倡吸引力法則的主軸為出發點,去強調你要加強關於用錢、花錢、深信錢會一直來這幾件事的想法。

當初看簡介和目錄的時後,覺得還頗有興趣,不過實際看過之後,如果你是屬於很務實派的人,恐怕會覺得這本書到底都在說些什麼天方夜譚,對於作這這麼說或許很不尊重,不過我也覺得有些想法真的有點異想天開。我只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讀完了,稍微覺得有點空虛。

但,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比如"死守著金錢並不會讓你變得更有錢"、"應該要相信自己值得把錢花在自己需要喜歡的事物上,那不是浪費",以及作者自始至終一直強調的,別把自己的存在薪一直貶低(也就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價值,如果將他實體數據化,你會覺得自己就算不做任何事,應該值多少錢呢?)

鞏固一些出發良善的想法還是好的,但這絕對不是一本理財書,而是有點類吸引力法則使用方式的書籍,所以信者恆信,可是也別真的相信什麼都不做錢就會真的從天上掉下來啊!

再說一次,如果你真的覺得信念類的書籍你很可以接受,那麼我想這本書你讀起來會很有共鳴,但若你是精算務實型的人,我真心覺得這本書你還是不要購入,因為恐怕無法提供太多的對你來說有用的資訊喔。

2018年5月16日 星期三

【2018年5月】從自我苛求中解放出來:與你內心的聲音對話,擺脫猶豫不決、抑鬱、焦慮不安的分身/Frédéric Fanget


人難免都有時會困在自己的情緒死胡同裡,或是對某些信念想法堅持著,卻反而成了困獸之鬥,影響了決定、也影響了情緒,嚴重一點就會讓生活、人際甚至家庭產生不良的結果。

當初看到這本書名的時候,讓我想到我常被家人說太執著、太會鑽牛角尖又學不會放下;公事上太負責任怕得罪人又說不出真話,常常吃悶虧。所以後來就決定買這本書來讀。

書封的設計蠻有意思的,白色的部份是書腰,拆開之後就是被解開的雙手,也和書名有呼應的感覺。作者本身是心理治療師,書中雖然已經盡可能的將幾種療法透過白話簡單的方式來說明,不過對於心理學療法沒什麼基礎的我,其實還是感覺讀起來有一點吃力。

書中透過幾種典型常見的案例,把幾種心理療法透過對話、自我詢問、以及團體治療時扮演不同的角色,藉以讓當事人明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自己的心裡存在什麼樣的地位,以及是如何去影響到當事人。

比較好懂的其中的方式之一就是,記錄下你與對方的對話(比如很再意的上司與你之間的某段對話),再把內心的聲音加進去,最後單獨看對話、單獨看內心的聲音,類似拆分再組合的原理,可以很清楚的發現自己是不是又被內心的聲音綁架,而無法客觀的看待事情,甚至遷怒他人是不是對自己有意見等等的狀況。

其他的類似認知概念法、條件認知等等的較偏向專業領域的名詞,有些部份需要有朋友或家人協同你來進行互動與詢問,僅靠自己除了記錄之外,有些雙向的互動,執行起來還是會有難度,畢竟書中有不少環節記錄的都是治療的互動過程。

其次則是關於想法的轉鬟與改變,畢竟情緒是自己的,在無法靠外力的情況下,只能透過引導自己走出死胡同,別把內心的電臺音量開到最大,情緒是需要控制的,內心的聲音也是。我想這才是這本書最主要的訴求的想法。

我讀的有點辛苦,或是有點心理學底子的人來看消化會更好一點。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2018年4月】我的食材便利包 全年常備,食材收納保存活用書/楊賢英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簡介時,就覺得很有興趣,因為其實平日我幾乎不太開伙,週末有時一懶也是幾乎都外食,偶爾心血來潮想到才會下廚,但畢竟平常不常煮,每次要煮好一頓飯都有點手忙腳亂的。

後來看到這本書後,才發現食材也可以分類歸納管理,食材保存的方式也有不少可以透過冷凍來延長一點存放的時間,而不是把冰箱當成萬能的百寶箱,從市場回來後一股無腦的把所有的食物往冰箱裡放進去,然後幾天才後才發現食物壞掉了。如果是這樣食物就白白浪費了,而且錢也浪費掉了。

書中有介紹到不同的疏菜水果,包含肉類海鮮等等不同的食材該怎麼分類,冷凍後大約可以放多久,以及作者一些私房的食譜,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照著做,吃不完的部份就可以分裝,類似便利商店微波加熱的概念,讓剩菜不浪費,也可以把自己的冰箱變成小超市。

當然還是要以保鮮期限內能食用完為主,也不要因為可以存放就把冰箱堆的滿滿的喔!

最近嘗試了一些食材利用假日分裝後冷凍,果真平常想要加點料的時候就可以用上,也不用手忙腳亂的再跑到超市去買,真的還蠻方便的,像是吃不完的白飯冷凍後也可以加熱成為粥或拿來炒飯,都是很方便又簡單的方式,只要分裝得宜,冰箱也可以整整齊齊的!

對於常外食的人來說,偶爾想煮上一頓又不想浪費食材的話,可以參考看看這本工具書,真的蠻實用的!(食譜喜歡的話都可以試試,喜不喜歡吃是看個人主觀囉)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2018年4月】無腦理財術,小資大翻身/ 施昇輝



最近看了幾本理財類相關的書籍,也發現了存錢可以有很多方式,不過更可議的是使用金錢和管理金錢的方式,畢竟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嘛。講來好像真有這麼回事。

市面上理財類的書籍有很多種,一派是要你努力努力再努力、堅持堅持再堅持,小不忍則亂大謀,總之犧牲一些現有的小確幸,你未來絕對不會後悔;另一派則是像這本的方式,從一些生活消費習慣,用容易理解的口吻,把一些可能平常會遇到的狀況做簡單的整理,讓讀者自己去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這些習慣,導致不小心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

勵志書籍常提到人們要勇於追夢,不趁還能衝時就衝,這點作者也很務實的說,好好生活、好好存錢,現實還是在人們面前,雖然要有大夢想,但也不能只做夢卻不努力,太過不切實際錢不會變多,妄想投資一步昇天也是電影情節,除了改變理財與用錢習慣,先過好每一天,才有高飛的機會。

還有一些基礎的投資理財工具,都有清楚白話的解說,如果對這些投資工具一知半解、甚至是因為不知道就不碰的人都很適合讀這本書,至少能夠很快的了解這些常出現的投資工具內容是些什麼、適不適合自己,同時也能看看是不是有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使用的投資工具。(當然,投資都有風險,只是每個人能承受的額度不同,決定工具後還是要多少做點功課)

作者從每個月存六千的論調開始出發,聽起來不多,但對有些家庭或不同狀況的人們或多或少,但最終不管是每個月存多少,只要能固定下來,至少都有個開始。不妨在讀過之後就選擇一些能夠先身體力行的開始吧!

其實這些理財書裡提供的方式都不少,但能不能實行才真的是重點。
至於投資工具絕對絕對不要想著短期高獲利,對小資或一般家庭來說,穩紮穩打真的才是鞏固生活的最好節奏。人生有點苦,已經有那麼多時間得要工作賺賺小朋友,別浪費這每一分辛苦賺來的金錢了。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