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 星期六

【2020年12月】做鐵工的人/曾文昌

 

在2020年,林立青所著的"做工的人",被翻拍成了連續劇,讓很多人注意到了基層勞工的辛酸與真實狀況,在這齣劇還沒被拍成連續劇前,我就都買來看過,再加上後來家中裝修,也接觸了到了一些勞動工作者,開始對這些工作者們有了很更多的想法,於是我開始挺喜歡看這類的書籍,在書店發現了這本"做鐵工的人",也沒有多想就買下了。

一樣的,同樣是辛苦的勞動工作者的林立青,也推薦了這本書,還有很多業主也為位師傅寫序,剛翻開書時,推薦序多的嚇人,除了提到書中內容,很多業主都是被作者的熱誠打動而寫了序,讓我一開始很好奇這為師傅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不同於做工的人描寫的層面有不少暗藏的辛酸,這本比較類似是師傅自己記錄下來的點滴,白話一些、也比較有點像個別事件或案件的生活紀錄,不過前後是有些連貫的,直白親切的描述,會感覺很像在讀師傅的生活日記。但在這其中,就可以慢慢看出這位師傅對於工作的想法態度,隨著遭遇慢慢的改變,就像打磨鐵的過程一樣,方角圓菱,逐漸有了他自己的形狀。

曾文昌師傅有著堅毅又不服輸的靈魂,也為了品質與責任感不輕易因為殺價生存而妥協,這點真的很讓人欣賞,在網路資訊如此發達,非常容易被比價的狀況下,能堅持交給業主可以安心的物件,這也是日後很多設計師或業主願意花很久的時間等待的原因。

現在網路資訊發達,很多惡性比價其實有時也容易換來草率的施工或品質,這些一般民眾不懂的工法,確實也該有一定的品質與售價區間,而不是為了接案壓低品質與工法,換來一般民眾一趟又一趟的冤枉錢。雖說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了,但曾文昌師傅的精神,確實會讓人很安心把案件交給他。

書中也有很多關於鐵工的製程與專業術語的說明,如果是相關行業的人可能比較容易讀懂,門外漢的我雖然看了還是一知半解,畢竟對這些原料與製程和尺寸等等沒有太多概念,比較難快速的理解,不過看一看了解一下,也算是書中除了故事以外很不錯的附加知識喔。

職人精神之所以珍貴,有時就是貴在那份堅持,比起金錢更可貴的,或許就是這樣的意志吧。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2020年12月】急診科醫師的沒時間健康法/張適恆

 

比起保很多保險、吃很多養生食品,可能追根究抵的要注重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健康,偏偏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對於現代人來說有太多陷井,比如便利的3C不管是玩樂或工作常讓我們忘了時間、越來越精緻化的食物令人眼花撩亂,不管是打卡或嘗鮮都忍不住要多吃一點....生活中有太多即時行樂,隨著時間累積,多少會在我們的身體裡埋下一些病灶,而這本沒時間的健康法,或許能讓你從可以先調整起的一些小地方做起。

其實我看過一些健康類的書籍,老生常談的也有、像這樣具體的從細節說明的也有,不過說穿了,個人健康管理全憑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調整,都是要身體力行的開始養成好習慣,也才能讓自己常保健康的身體。

不過除了健康管理及習慣之外,書中還是有一些很不錯的常識可以吸收, 像是從飲食到睡眠、運動等等的一些有用的資訊,作者的描述口吻也算中道溫和,所以其實是不會太有那種"你不好好的健康養成這些習慣就會很糟糕"的感覺,也不會是那種枯燥乏味艱深的醫學理論,算是很好閱讀好吸收的。

不管到底能做到多少、或調整多少生活習慣,多瞭解一些對身體健康有益的資訊倒也是不錯的。
希望大家都能有健康的身體,在人生的道路上強壯的前進著。

2020年9月10日 星期四

【2020年9月】隱私危機:當他們對你瞭若指掌:數據公司和政府機構如何竊取個資、窺視隱私、破壞民主/羅伯特。席爾

 


2016年有電影公司將史諾登事件翻拍為電影搬上大營幕,而史諾登的作為也引起社會大眾開始注意自己的隱私問題,不管是GOOGLE、FACEBOOK,那些我們覺得在日常不過的搜尋引擎與社群網站,竟成了搜集我們資料最大宗的來源,而這些資料竟然還在社會大眾不知情的狀況下被搜集與利用,以及因為911恐怖行動後變本加厲的全面監控,而為了社會大眾的安全,這成了既合理並讓人們覺得需要退一步交出隱私的藉口。

這些情況在本書有很詳細的說明,雖然這是發生在美國境內的事,但現今資訊如此發達,而且人們幾乎很難脫離FB或GOOGLE的服務,就算不使用社群軟體,也很難不用到搜尋引擎。以前要尋找一個人的蹤跡得仰賴人力跟蹤、長時間蹲點,這些技倆如今還是堪用,但我們已經有了更多方便的工具。

你的手機訊號、你的打卡點、你的社交朋友群、你的社群動態,這些足以讓我們拼湊出一個人的模糊身影,再更進一步,要瞭解你最近的狀況,或許搜尋引擎可以告訴我們,你搜尋了感冒藥,可能是最近感冒、你搜尋了分手,或許是最近失戀了...當我們在網路上的種種蛛絲馬跡都被記錄並監控,我們幾乎毫無隱私可言,因為這些是基於你個人的理由做的任何更新或搜尋,你壓根沒想到竟然有人如此關注你的不想公開的個人隱私。

科技幫助人們更方便,縮短時間及空間,更多時候其實我們也交出了很多隱私,當這些資料若只是企業商用,轉化為推銷廣告的數據參考,或許我們不會覺得有太多抗拒,因為那是在有限的範圍內,但當涉及個人隱私外洩的時候,在沒有徵得你同意以外的機關也取得這些資料,那麼這就是權力的傲慢,國家軍事機關以安全之名威脅了人們的隱私自由。

這是本讓人蠻值得省思的書,數位便利的世界給我們帶來更多、也讓我們付出了更多。
雖然已經有一些企業願意為了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而努力,但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保護,才能讓我們在這數位空間雖然必須交出一些隱私,但也能在有限度的範圍內受到保護。

期望未來的數位世界在隱私這道深溝中,能夠建出一道安全而有力的硬牆。

2020年7月15日 星期三

【2020年7月】不節食的美好生活提案:直覺飲食再升級/卡洛琳.杜納


這本書的書名其實蠻長的,全名是"試閱不節食的美好生活提案:直覺飲食再升級!打破節食的惡性循環,吃出身心平衡的健康體態"。這本書主要是想寫給一些對減肥偏執、甚至是有暴食症類似傾向的患者之類的族群看,不過一般人閱讀也沒有什麼問題的,還是有很多通病也會出現在一般人身上。

大部份的減肥書通常都會著重在飲食的調整上、或是運動增減量等等常見的幾種方式,像是近年來很流行的防彈咖啡、生醣飲食、無澱粉飲食法,這些都是上網搜尋就可以輕鬆搜到一卡車資訊的減肥方式,網紅、部落客的推播助瀾,再加上現今社會對於外貌的觀念,讓肥胖成了被歧視的理由,只要過重就是個人管理不當,這類充滿惡意的廣告資訊比比皆是,對於本身或許患有疾病的人來說,要減輕體重就已經十分辛苦,還要面對社會外界種種的惡意目光,真的是很辛苦。

而本書作者提倡的"去他的飲食法",正是希望讀者恢復自己內心與食物間的關係,從接受讓自己什麼都吃、慢慢改善到自己想吃什麼、真正需要什麼,這是個漫長的療程,但和坊間要求你控制、限制這樣的作法反其道而行。不過事實上,這是個讓人從心裡去探究演變成病症的成因到底是什麼,透過不再恐懼限制進食的過程中,慢慢調整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中。

人體與生俱來的本能就是靠著進食保持能量,即便已經到了2020,人性的本能仍然存在,一但飢餓就會覺得是否有生存危機而需要進食,當然現今這樣的狀況或許不太容易發生,但本能仍在運作,所以要讓身體明白自己不會挨餓很重要,只是大多數人都不會察覺是身體本能運作,而責怪自己怎麼控制不了食慾。這點在書中有不少篇幅的說明。

只能說,人人都想要健康的身體,而美麗的型像與價值觀又深烙在現今的社會,肥胖不只成了一種病,還成了一種罪,對抗社會價值很難,我們只能堅定自己的內心,相信外貌不是唯一證明價值的代表。如果妳也深陷這類情緒或有這樣的困擾,這本書真的很適合,或許讀完對自己的身心都能有新的想法與作法,能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調整,而不是繼續陷入暴食與減肥的黑暗迴圈中。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2020年6月】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許傑


我一直都很喜歡逛老街。比起高樓林立的便利舒適百貨精品熱鬧街道,老街通常更有著屬於自己的生命力和故事,其實這兩者也無法相比,老街的故事是從古延續迄今,而新潁的建築設計,故事卻從現在才開始述說,總之有著各自的故事,但充滿懷舊感的老街,保存更多舊時代的回憶與風貌,往往也會更讓人有一種"好像走入時光隧道"的感覺。

這本書將從南到北、包含金門澎湖的老街都做了簡單的介紹,文字描述細膩,很像能從其中窺探到現場樣貌似的,字裡行間有著作者對老街細膩的情懷與感受,打開書本每一條老街,都充滿著自己的故事,都像一部部老電影,有著些許雜訊,卻不影響觀影者對其念舊的感受。對應氛圍合適的照片,讓人很想放下手邊工作,出發來趟文青小旅行。

身在台北都會,便利的生活與科技有時讓人迷茫,但只要到老街逛一趟,心靈總能有種受到洗滌的感受。我由其喜歡去鶯歌老街,大溪老街也是很不錯的選擇。有些人到老街尋找網美打卡點、有些人想到老街尋找獨有的小吃或特定的風貌,它不同於車水馬龍的高樓林立,以及配合有些政府機關的維護與修補建設,仍能繼續源遠流長的存進許多人們心中的回憶裡。

隨著生活機能越來越方便,很多傳統的事物都被取代,這些看似舊時代的記憶,日後卻再也無法重現。如果有機會,還是希望能夠多到各地老街去走走吧。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2020年5月】餐桌上的偽科學/林慶順


如果有在關注關於維他命D的話題的話,應該多少也會聽過關於作者反對維他命D有太多療效的這種說法,而他在這個部份真的做了不少的努力,在這本餐桌上的偽科學中,提出了很多的有效的醫學評論來證明一些我們常見並以為的"常識或知識"。

疏不知正是因為網路資訊來的如此方便取得容易,導致很多時候多人轉傳的消息成了真,反倒是掩蓋了真相。在這本書裡可以看到很多這類的資訊,看完真的是深深覺得,原來有這麼多的觀念竟然是從小到大都這麼一直以為,還常沾沾自喜有時跟身邊同事或朋友提及時,覺得自己很懂。

說起來當然有一部份也是關聯到藥商或是保健食品這些廠商們的私心,再加上很多所謂的醫藥名人,透過電視媒體、書籍,以及人性本身總會想尋求最快最簡單的方式(比如自然療法、只吃XX經過多久時就得到改善等等的說法),這樣的聲音淹沒了大部份的真相,而很多時候我們還堅信自己是真的。

只能說,網路上查詢醫藥資訊雖然方便,但真假真的很難辯,而刻意包裝出來的商業型像,有時真的也讓普羅大眾難以分別,只能靠閱聽眾的我們,去選擇真相。

作者一再書中說他就像一葉孤舟,有時對照現今網路資訊氾濫的程度,我也真的有這種感覺,因為在接觸到他這本著作、和另一關於維他命D的書籍,我才發現自己真的誤信了很多書,甚至也花了不少白花花的銀子買保健品,吃了不短一段時間,唯一慶幸的大概是還好沒造成什麼大毛病,並接觸到了這些真正的真相。

現今網路資訊媒體覆蓋錯誤資訊的根深蒂固,只能說真的太可怕了。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2020年5月】靠北真心話:室內設計師的暗黑小學堂/陳岳夫


設計業是一個充滿驚奇與不可能的行業,在雲端網路或平面作品如此,在空間上更是一門巨大學問的組成體。不只是考量空間與風格的美感,一個符合業主的空間設計需求,需要考量的部份何其多。

我雖然不是相關行業,但看過書內每個章節探討的主題又頗為好奇,想一窺關於室內設計的五四三。書中也附上一些平面設計圖,看不大懂我覺得也不打緊,搭配上作者簡明的文字,也能感受出一個空間調整前後的變化。更別提可能還要考慮業主的狀況,是夫妻嗎?是幾個人住?有沒有小孩?生活上有什麼特殊需求?想要什麼風格?是不是特別再意風水?.....等等許多讓人傷透腦筋的問題。

由其是風水師和設計師的微妙關係,好的或許是助力與成長的養份,若遇上不懂空間狀況的風水師,設計好的藍圖甚至可能被改的一團糟。但東方人還是屬於篤信風水的民族,在風水上,設計師也不能全然不懂,如何權衡成了除了設計以外一門高深的學問。

這是本蠻有趣也不會太艱深的關於室內設計一些問題探討的書籍,如果想將房子空間做個改造卻完全沒有概念,很適合先看看這本書,想想自己想要的空間規劃與風格是什麼樣的。如果是相關行業,或許看了也會莞爾一笑,畢竟業主有百百種,水高深淺,好壞與否,自在人心。

看完倒是覺得如果也有餘力再幫自己的房子做點改造就好了。
畢竟一個舒適的空間還是非常重要的。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2020年5月】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紐約商學院菁英爭相討論的人生策略/ 史考特.蓋洛威


在推薦序裡,因為一段"像與你坐在溫暖的客廳聊天"一話,和看了下類目之後,我也沒多思考就買了這本書來看,同時也受標題吸引。

在開始養成閱讀習慣後,我其實漸漸的降低了勵志類書籍的比例,畢竟不管是正向思考或心靈雞湯,這些東西都是看完要能夠靠自己能力內化到想法裡,才會發揮一點點些微的感覺或功能,不然多半也就是看過就忘、或是短暫的能激起那麼一點點鬥志或轉化的能量。而這本書看完後,老實說我覺得失望比期望多的多,既不是特別的有趣,但也不是真的很無趣,純粹是和感覺上有落差。

加上文章的段落與敘述方式有些片段,偶爾會感覺閱讀起來前村不著後院,不像是一段完整的文章,或更像一段段短文的組合,雖然不難理解整段的文意,但總覺得並不是很喜歡這樣的呈現方式。有一種讀著中文,又像看著不是中文的感覺。

作者用自己的經歷帶入人生觀點,但至於哪些能引起人共鳴是見人見智。有些觀點我仍舊覺得挺受用也有共鳴,只是這本書能引起我共鳴點說實在不多就是了。

它也不全然那麼心靈雞湯,但就真有點像好好在跟你說話的感覺,打開書每個短短的章節,就在向你訴說關於這一節的故事。或許喜歡這位作者或這種風格的書籍的話,還是可以入手的。

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2020年5月】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傑米.巴特利特


對於暗網的興趣,其實是來自於網路上一些介紹暗網的影片敘述,這個名詞只要有在用網路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經耳聞過。網路如果像是深海的話,那麼海面上可以正常查詢到的資料,大約只有20%,而暗網裡約有80%,這80%裡有一部份是一般民眾無法查詢到的各種金融等重要數據資料,一部份則是要透過特定瀏覽器或媒介才能進入的網域。

說起來,講到暗網多數人就會聯想到犯罪、黑暗、令人不安的感受,但透過本書作者實際與這些暗網裡活躍的人們的訪談與瞭解,有部份出發點仍是善意,比如自由意志的市場機制,絲路中透過消費者評價制衡的交易平衡,都是透過市場交易不斷進步的結果、比特幣的高度隱密機制,隱藏了使用者的交易源委,更不容易查覺,也更隱密。

當然凡事都是雙面,暗網提供人性不用隱藏暗晦的那一面,毒品交易、性交易與色情、暗殺、自殘等等的資訊在網路的地下世界中交流互動,更複雜的交易技術、更隱私的瀏覽方式,這些其實在在都與人性本身有關,我們該怎麼看待網路本身為人們帶來的影響?或許是更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這個世界或許不是一般平凡人可以想像的,超越道德限制,意即所謂的自由不受限制,或許有些人在其中獲得了心理的救贖,也有更多難以想像的人性醜惡,但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有警察制衡的社會中也仍有黑道的存在,地上與地下,互為表裏,好壞難分。

感謝這本書讓我經歷了地下網絡世界的另一面,如果感到有些好奇的話,或許你也可以從中探索並收獲到些什麼吧。

2020年5月10日 星期日

【2020年5月】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 維他命d真相/林慶順


關於維他命D的功效,近年來開始有不少文章或書籍吹捧,大概比較廣為人知的就是江坤俊醫生所著的"一天一D 维他命D幫你顧健康"系列的書籍。因為江醫生的大力推廣,所以現在有不少人開始吃維他命D,希望藉由維他命D的功效,可以改善身體狀況,並且減少藥物的使用。

不過看完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維他命D有些改觀,也真的驚覺其實現代人對於保健食品的過於仰賴,在營養取得普遍容易的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選擇原型食物來取得充份的營養,而不是選擇透過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而維他命D應該被分類為荷爾蒙,也不僅僅是所謂的維他命系列的養份,其實本身也不適合自行額外補充。當然,保健食品有其需求市場,也有適合的族群對象,但過份依賴,不透過食物取得,卻反而本末導置。

書中舉了大量的醫學文獻與報告來舉證關於維他命D的功效其實並沒有如此神通廣大,劑量多寡也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這和江醫師的維他命D書籍頗有出入。但信與不信、真與假,這點各自在人們心裡有定義,只是我覺得看看不同的意見也不是壞事,而且足以證明我們對保健食品的過於依賴,在這背後有太多太多的問題,讓人感到憂心。

而在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只聽自己想聽的、只信自己想信的,或許才是最大的問題。

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2020年4月】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威廉


關於職涯職場類的書我其實看的不多,一來當然也跟個性有關係。職場中有兩種人,一種是拼命力爭上游的,另一種則屬於隨遇而安求穩的,而我是後者。市面上多數的職場相關的書籍都是寫給前者類型的讀者,畢竟力爭上游才有更好的前途這點可說是金科玉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會買這本書是因為標題有點吸引我,內容除了不脫離關於職場的眉角之外,同時也是作者自己在職涯上的心路歷程。說起來,不懂看人臉色、像天兵般不該說的話說了、不能做的事做了、不懂當時的老闆給足了這樣的自己面子的年少輕狂,我也有過,所以對書中有些章節的描述與景象還真的頗有共鳴的。

人生大多數時候都與工作為伍,但能每天工作的開開心心的人少,大部份都是為了掙口飯折腰,隨著世代交替、世風改變,現在或許更多人不願意為了五斗米折腰,不只要錢、也要過的開心快樂,這才是所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其實說穿了也就是為了更好(或更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的追求,心態不同,於是出發點不同罷了。

這本書很適合初入職場、或是仍舊對職場迷惘懵懂無知、或是正經歷轉換職場的人看,如果已是職場老鳥,當成驚世警語閱讀,也是有不少值得用來警醒自己的小地方。畢竟人人經歷的職場文化不同,得用不同的方式對應。

以前我抗拒工作與生活無法分開的觀念,但時至今日,更多更快流通的訊息管道,工作與生活確確實實是難以分開的,只能藉以平衡,所以選擇合適或心嚮往的工作,也會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個選擇。

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2020年3月】版型研究室:學會平面設計中難懂的數學題&美學邏輯,最基礎的版型理論/加文.安布羅斯, 保羅.哈里斯


設計類的書籍有時候不容易完全吸收,端看讀者需要哪就尋求哪類的書籍,或許比較能從中獲取有用的作法、從書中獲得靈感或想法之類的。讀過好幾本不管是工具書、理論類、設計實務,但最終能有所吸收的,還是比較有共鳴的部份。

版型的部份,很多設計類書籍都有著墨,也有細心分析不同的幾種常用版面,這本除了這些版型介紹外,還引述了理論與時空背景,融合空間與平面的一些設計實例,可以說某種層面也是工具書,針對版型的部份也提供了很多數值可供參考,對於在設計時特別需要考量到數字的設計師來說,可能會是蠻受用的工具書。

我當初則是因為想看看理論引述就買了這本書,僅僅當成版型論述也是不錯的作品。
設計類的書籍雖然比起一般書籍都在貴上些,但全彩的看來其實心情也頗好的,更能完整呈現這些作品在視覺上的感覺。

總之設計類的書籍閱讀起來,喜好與否、想法與吸收就端看個人了。

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2020年3月】失控的大數據:當企業比你更了解你,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口袋裡的錢?/安娜‧伯納賽克, D. T. 蒙根


在這個網路方便到無所不能的年代,幾乎沒有人沒有一個GOOGLE的帳號,使用它的信箱、地圖、搜尋、提供餐館評論、記錄行事曆、線上文件、免費問卷....GOOGLE幾乎堪稱能包下你大部份的網路活動的便利工具,而且還都"無料"。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免費的最貴。

這點活脫就印正在GOOGLE上,我們都覺得免費註冊後可以綁定甚至使用絕大多數的服務,但其實相對交出去的正是我們的各種活動訊息、足跡、甚至於GOOGLE可能讀過你的每一封EMAIL,但它並不承認。而很多使用者既覺得這是方便的服務,也甚少用另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免費的代價,就是付出我們自身所有的活動訊息供GOOGLE記錄,這便是相應於免費所付出的代價。

這本書提到非常許多關於消費者提供數據來源的整個來龍去脈,同時也提醒消費者因為巨大數據資料流通在市場中,市場因為十分了解消費者究竟要什麼,最終變成無所不用其及的想榨出人們荷包裡的最後一分錢。

書中提到的所謂消費者剩餘,如果以一瓶水假設為25元的定價來說的話,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情況下,願意為一瓶水付出的價格甚至有可能到50元。普遍大眾市場定價一瓶水25元,那麼消費者多半只願意付出25元,但其實一瓶水的價格可能可以來到50元。這中間的落差就稱為消費者剩餘,企業所想的,永遠都不是只想賺你25元,如果能賣你一瓶50元,那麼它絕對會想盡辦法賣你一瓶50元。

比較正確一點的說法可能是"是指買者的支付意願減去買者的實際支付量。消費者剩餘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簡單地說,就是買者賣者都希望從市場活動中獲得收益。"

而消失的大眾市場(也就是一瓶水普遍25元的狀況),可能因為不同的數據資料量身訂定出不同的售價,有錢的人多付一些錢、而付不起的人仍舊付25元。現今在市場上,光是礦泉水或咖啡的分類就有數以千計,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分眾,雖然一瓶25這個區間仍在,但已經有更多的售價供消費者選擇,不同的族群會選擇的水或咖啡不同,可能付出的代價也不同。

數據資料方便在於為人們帶來許多量身訂做的體驗,雖然美好,但也讓大眾市場變小,消費者被區分成更多的小區塊,我們買到或獲得的東西,可能和隔壁鄰居買的價錢不一樣。

書中提到很多這類的例子,資訊如此方便,但也另人驚訝背後的運作,而GOOGLE也在在證明了一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2020年3月】賺錢,也賺幸福:讓你累積財富、享受人生的理財魔法書/麥可.勒巴夫


如果說也將理財書分類的話,那麼大概可以分成工具型跟理念型的,而理念型的又包含對投資的觀念、對金錢的觀念,除了會投資、懂理財,學習正確的看待金錢的觀念也是很重要的。

這本和我讀過的由喬。杜明桂。薇琪。魯賓所著的跟錢好好相處,有些些雷同的地方,很多時候都在詢問讀者,有錢你要怎麼用、要怎麼過、要怎麼規劃?先著眼於自身對於生活型態的想法,決定好目標,設定方向、調整作法,邁向幸福人生。而跟錢好好相處則是告訴人們,將你一生到目前為止所賺的錢換算成時薪,想想其實你做的這麼多事,你有多麼重要,而你浪費了多少時間和多少等值的時間價值去做了不重要的事,只為了換錢。

你的每一分錢,都該花在自己的理想生活上,同時珍惜每一分錢,都能為你的未來帶來更多的可能。看完這本之後,我立馬就想到"跟錢好好相處"這本書,似乎兩本一起讀還蠻能共鳴的。

不過這本書還針對了一些財務的部份闡述了清楚有條理的規畫方向,比如投資的類型、保險的必要、以及很有趣的82法則(例如書中提到的:你的頭痛80%來自於你20%的麻煩事、你80%的干擾來自20%打擾你的人....)都是很有趣也很受用的觀念,可以藉此好好整理一下生活中的許多事,不管是短期目標或長期目標,除了賺錢,還要有更明確的方向,讓自己的生活過的更幸福一點。

雖然說不是讀越多理財書籍,做各種投資就能越精準、亦或就能變得精明零損失,但修正自己生活中一些無心的習慣、或總是提不起勁的錯誤想法,讓自己的生活過的快樂幸福些,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在這個年代,一份薪水很多時候已經不足夠撐起許多開支,唯有把錢花在重要該花的地方、必要的儲蓄,才能讓自己的工作辛苦流下的汗水不白留,也才能讓自己在未來能更早財務自由。

總之對於金錢的觀念還是蠻重要的,單單是賺錢,有時真的賺不到更多的幸福。



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2020年3月】一線三的日常/一線三


會接觸到這本書,其實是因為先讀了大師兄所著的"比句點更悲傷"這本關於殯葬業的故事的書,從裡面提到了關於一線三寫的則是警備相關的故事,本著喜歡看小故事的心情,後來又再買了這本書。一線三和大師兄都是常在PTT活躍的鄉民,可能俗稱媽佛版的鄉民對他們都很熟悉。

你對警察的印象是什麼呢?

很小的時候,我和弟弟看到警察,還是孩提的年紀,不懂交通違規罰單的痛、不懂那白單紅單的沉重,只是覺得警察有種威嚴感很辛苦,還會傻傻的併攏五指向警察敬禮並說:警察叔叔你辛苦了!長大之後第一次進警察局,是因為身份證不見了要報掛失,完全沒有概念的我,住在A區卻找了鄰近公司的B區警局備案,想當然爾,自然是被人民保姆給唸了一頓,後來才回到A區的警局去備案。

除此之外,我其實接觸警察的機會非常少,偶爾會在家附近看到盤查可疑人士或巡邏的員警。
當然這幾年社會上發了很多事,也讓我們知道警察的職責之多,職權之少,很多或許也不是他們能夠一手處理的事,一線三身為警察,用他的角度敘事,讓我們看到關於警察的作業層面、現實狀況,很無力、但他也盡力,他那希望為這社會帶來一絲絲溫暖的力量的心意,讓人很欣慰。

我們多少都會因為職涯上種種狀況的磨練,最終磨掉了自己的初衷,而在警察這個位置上或許會看的更多,更加難以消化這樣的情緒吧。

現在我雖然不好意思再向警察五指併攏的敬禮,不過我心裡仍舊相信,多數的警察,或許都和一線三一樣,默默努力、默默的為這社會帶來溫暖的力量。無論那光多短多淺,總會有需要的人被沐浴到,或許得到救贖。

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黃哲斌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與簡介時,我就想起家中長輩替報社工作送報的那段時間。

我曾經全程跟過一次,從看著報紙凌晨印刷完成後送到固定定點,大批人趕在天亮前折疊分類報紙的盛況,到後來報社開始裁員、報紙漸漸變少變薄、訂戶從數字逐漸下降,現在長輩只送固定少量戶的報紙,晚報也收攤,報紙不知不覺中成了夕陽產業般,日落東方,逐漸暗淡。

隨著網路方便與數位化,許多新聞資訊管道透過如入口網站、手機、YOUTRBE傳遞放送,電視不再是唯一的新聞入口,每天早上配早餐的新聞也不再是報紙,而是手機上的首頁,甚至是透過社群平台轉傳發怖的新聞,報紙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年長些的人或許還會翻翻報紙,但年輕一輩幾乎機不離身的透過手機再觀看各種資訊新聞。時代的進步演變至此,這既是紙本資訊一個重大的衰落訊號,也是一個新聞媒體必須以新傳遞方式的重生機會。

書中提到很多關於傳統的資訊媒體,從新聞到報社,歷經這些重大的時代洪流,如何轉型生存的故事。我們永遠都需要新聞資訊,但以後將從何處來、如何傳遞、離開紙本後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不只新聞媒體,報括電視、出版都要面臨的問題。

GOOGLE與社群平台瓜分這世界上將近四分之三的廣告來源收入,我們的注意力是當今最珍貴的資源,可能對大部份人來說,只是不看報紙了、不看電視了,但這些傳統媒體仍需要繼續前進,有些仍在掙扎、有些試圖開啟新的運作模式、有些黯然退場,世界仍舊繼續運轉。

我碰巧是那餘下的四分之一,我喜歡紙本也習慣電視新聞媒體,只是這個區塊或許再往後十年會縮小到更小更小,但我仍舊希望,這些傳統即便以後範圍變得更小,仍能有生存的空間。雖然數位化帶來很多方便,但作者提到關於新聞的快速、即時,有時也帶來更多錯誤。我們既要接受這麼多的資訊,也要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而非第一手的錯誤。

整個世界都變得數位而方便,新聞仍舊需要真實的聲音,而不只是一閃而過的點擊率或數字。
感謝仍舊為這個世界的各種聲音而發聲的記者與媒體,即便如此辛苦,仍舊努力著。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為什麼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經濟學家教你降低生活中每件事的風險,做出最好的選擇/Allison Schrager


講到風險管理、經濟學,好像就感覺有些沉悶。不過這本書用了很多有趣的例子,來解釋怎麼用經濟學角度看待風險管理,其實還蠻有趣的,也不難閱讀,沒有太多艱深的詞彙。

最容易理解關於風險管理的例子,也是作者很常提到的,如果你要前往機場的路上,你需要提早多少時間?該用什麼交通工具、該走什麼幹道、可能會發生什麼狀況?發生連環大車禍的機率雖低,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遇上;塞車的時間點很難控制,但提早出門可能可減少塞車帶來遲到的狀況。這一路上的種種決定,都是在歷經風險管理的決策,我們決定承受多少風險(可能會遲到多久)、以及選擇何種方式避險(提早出門或選擇其他交通工具或路線到達機場)。

如果用生活中能夠解釋的狀況來詮釋,你可能沒想到這一連串的決定正歷經一整個風險管理的過程。

提到風險管理,除了經濟學外,金融交易市場上的各種衍生性商品與投資組合,一定會有這個環節,但面對密密麻麻的條文規章,或是業務員的舌燦蓮花,我們有時不清楚或不確定自己做的決定到底對不對,所以審慎的思考很重要,不管是保險或投資,風險管理降低我們承受風險的損失,為自己的決定下一個停損點。畢竟人生中面臨的抉擇多如麻,不同的路線會經歷不同的狀況,我們都可以做出更好更合適的決定。

如同書封所寫的,為何最便宜的機票不要買?因為最便宜的機票等同你將放棄自己的部份權利,比如在最糟狀況時,最先被踢下飛機班次的人可能就是從便宜的機票顧客開始選擇,這點在書中有提到,密密麻麻的條文規章中清楚註明著,可能會有這個風險。但當沒有狀況時,便宜的機票仍舊幫你省了荷包,每個決定背後都有風險,而風險高低難控,我們只能做好備案,保持彈性。

風險管理在這本書的詮釋與各種例子的模型反射下,變得還挺有趣的,也蠻值得我們思考自己在生活中做的每種決定,不僅僅是在經濟上的,也有很多時刻可以套用,為自己做最合適的選擇與道路。

2020年2月15日 星期六

【2020年2月】他人即地獄:韓國人寂靜的自殺/ 陳慶德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重重的綁在每個男女老少的身上。

我很久都沒有買到這麼小本的書輯了,類似口袋小說的大小,編排印刷上並不是很精美,有些篇幅的字體甚至還沒有對齊,略為歪歪的,有點浪費了書中印刷的對應韓國景緻的黑白內頁,如果是正常的書本大小可能會更恰當一些。也因為迷你版的關係,總覺得讀起來有點擁擠,挺可惜的。

書封的設計也讓人頗不舒服的,像螞蟻爬滿整本書籍啃食昆蟲翅膀的畫面,不過是符合主題氛圍的設計,總之很能反應出書的內容想反射的,自殺這個隱晦的主題。

書中的內容稍微有點沉重,主題大多圍繞在自殺的數據和故事上,有作者主觀的分析,也有數據佐證的部份,但個人覺得探討的部份還是稍有點薄弱,或許是因為迷你版及書冊設定上,感覺還是有點不足,如果能做更多補充會更好些。

總之會想看這本書也是個意外,雖說本來就能從韓劇或韓國電影等題材能看出韓國社會文化的階級對立之嚴重,這點反應在自殺率上也不令人意外,但反思或許臺灣社會氛圍或許沒有如此沉重,我們還有一些自我呼吸的空間時,在不同階層或許辛苦,但還能好好安身立命過日子,也有點欣慰。

畢竟從新聞可見的韓星的自殺事件、許多以校園自殺為主題的韓國電影、或是韓劇中職場或是不同時空場合的地位霸凌,這些加諸在人們心理上的壓力無形卻如利刃,本身就很可怕,再加上文化風氣使然,讓韓國人睜開就必須真真實實的把每一天當成生理與心理面對現實的戰鬥,這很難想像。讀書時期力拼名校,出了社會拼大企業,人生彷彿最終目標就如同韓劇的男女主角一樣,不然就僅僅是泛泛之輩,好似終身出不了頭,人生也沒有意義。

光鮮亮麗的背後,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晦暗,我想這或許是作者想傳達的。

2020年2月12日 星期三

【2020年2月】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 理查.威金森,、凱特.皮凱特


和這本書一起的同系列,"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其實都是在探討貧富不均的問題,但因為這本書標比較吸引我,所以我只單獨購買先閱讀了這一本。

對於貧富不均造成的影響,在書中舉出了包含社會心理問題、對兒童發展上的心理問題,其實看下來十分嚇人,我們都以為貧富不均或許只是財產所得等經濟面的問題分配不均,但連帶的階級問題、進而影響到生活中人們的價值觀。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年紀尚小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大略排列出不同職業的高低順序,或許孩子只是有著薄弱的印象,某些職業看似較高貴、某些則被排列在比較後面的順序,顯然在比較低劣,這樣的社會印象,在孩童成長的過程中衍然成形,而這些或許不全然是教育問題,而是因貧富不均產生的職業印象,從小就深植在人們心中。

到了學校,不同家世背景的落差與歧視上演,小圈圈的狀況越發嚴重,貧富不均落差越大的國家,這樣的情況越嚴重,這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並不是好事,從進入學校這第一個社交圈開始,孩童就面對著重大的社會壓力,來自於貧富差距、來自於階級差距。

研究指出,人類最早的社會模式是多數會排擠特定強勢的對象,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共享獵取來的食物,一方面顧及每個人自身的權益,一方面不會有弱肉強食的現象。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現今科計與物質各方面如此進步,但人與人間的互惠卻越演化越退步。為了鞏固外在的社會型象,我們都要付出很多力氣與金錢等方面來武裝自己,同時還要面對種種因為貧富差距造成的無形的社會壓力。

其實看完還是有點沉重,畢竟這樣的社會氛圍與體制,要打破並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當然書中也已經有些國家與國際團體付出努力,試圖推動一些良善的制度與方式,期盼地球村的形式有更好的互惠共享模式,不論那個地區的人都能有更好的的生活。

在看似呼吸著如此自由民主的空氣的我們,或許反思還是有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才能讓人類變得更好。而不像現如今壟照著巨大的貧富差距壓力,人們都在壓力鍋下無處竄逃。

2020年2月5日 星期三

【2020年2月】慢老/黃蕙如


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年輕的時候熬夜狂歡、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常常在揮霍自己的身體健康卻不自知,只因年輕力壯時,不容易感受到那些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明顯的感受,還覺得年輕就是本錢,但一過中年,各種毛病湧現,才後悔年輕時怎麼沒聽長輩或父母的勸,多注意點身體狀況多好,或許就不用一入中年就開始還健康債。

當然不一定是中年,或許有些人年紀輕輕也就因為生活習慣不良,養成了一些身體的毛病,又或者是忙忙錄錄大半輩子,一退休反而什麼毛病都跑出來,只因為生活型態改變了,心理與生理的雙重影響,讓身體反而遠不如在工作時那般健康。總之,影響身體健康有很多因素,面對自己的身體,我們都該多幾分注意。

慢老在書中提到了幾個面相,運動、飲食、睡眠、生活、防病、情緒,這些既適合年紀大一些的人閱讀,其實青壯年或中年也很適合,多半都還是很實用的健康習慣的建議與改善方針,沒有什麼艱澀的醫療用語,都是能夠輕鬆理解的方法。例如書中提到的失智症與糖尿病問題其實都是老生常談,這類疾病對健康的影響之大,以及成因之廣,都來自生活中的習慣養成。

書中說到,我們買任何家電或用品都會閱讀一下使用說明書,對於我們自己,誕生時也都有獨一無二的使用說明書,我們卻不曾好好閱讀這張關於自己身體的使用說明書,審視一下生活習慣,不管是心理或生理面相的,健康左右著你生活的每時每刻,或許為了以後、或許為了現在,我們都能從中做出一點改變,養成一個好的自己,快樂的活、慢慢的老,人生每一刻都精采。

或者,不那麼多疼痛的度過平安健康的人生,也是種幸福啊。

2020年2月3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我用1檔ETF存自己的18%/陳重銘


現在存股很風行,至於存股的類型也有很多種可以選擇,股市是個人能讓人賺錢的大染缸,也是個能讓人噴錢的大錢坑,操作的心法與方式有百百種,就看哪種適合你自己。

陳重銘的書在存股社團的推薦書單中,還算蠻常出現的,不會寫的太艱深,也有一些淺顯易懂的圖表可以對應,對於股票沒什麼基礎的人來說,也不會算太難閱讀;如果已經有點底子,也能從中獲取一些操盤的想法與方式,基本是很容易閱讀的理財書。

他著名的著作存到300張股票的系列,是屬於個股的操作方式,但這本則是針對ETF 0056的操作方式,個股有單獨風險,不管要做價差或存股,還是需要稍微觀察做點功課,而ETF 0056則是綜合30隻優良成份股,較無個股風險的問題,近九年來每年平均也配發有約1塊的股利現金,是算蠻穩定的投資標的,但相對個股可能有高風險高報酬的情況,就比較少見。

投資標的的選擇,視投資人的情況可以做不同的選擇,不管是個股或ETF,都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選擇適合自己經濟能力的投資標的,替自己賺下除了工作收入以外的額入收入,在這個時代也是種主流。不過投資市場還是有風險,踏入前可得做好基礎功課,切勿跟風,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2020年1月】過得還不錯的一年II待在家裡也不錯/ 葛瑞琴。魯賓


這其實是葛瑞琴第二本的作品,第一本叫做"過的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提案",但我卻先讀了第二本,原因其實是因為書名的"待在家裡也不錯",這個部份吸引了我,於是我沒先看過第一集,直接讀了第二冊。看完之後覺得一二冊沒有一起讀也沒關係的,基本上沒有太多連貫,並不影響閱讀。

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規劃都有很多想法,有時能持續很久,有時輕易就半途而廢,市面上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書籍,告訴人們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怎麼做計劃、怎麼讓一個好習慣養成、怎麼培養一個新興趣、怎麼與身邊的人關係更親密更緊切.....但這世上永遠沒有一個符合如同量身打造的計劃表,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葛瑞琴展開了她的快樂生活提案,從家的小角落開始、到家人間、夫妻間、以及自己內心的探索,要怎麼樣才能快樂一點?具體的快樂感覺是什麼?每個人的具體答案不同,但這趟幾個月的快樂生活提案,葛瑞琴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有些習性和我頗為相同的,比如戀家並不那麼愛出門旅行。當宅在家裡的時間長時,家也成為一個美好的空間,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像商務旅館那般,人人都該有自己的快樂生活提案,當然,也可以參考葛瑞琴整理的重點為自己設計快樂生活提案。

那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是現在。

所發生的每一刻當下就是永恆,一閃而逝,就是現在,霎那也就成了很久很久以前。時光在指間中溜走,不管你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型態,都要珍惜身邊的人事物,物質以外的心靈寧靜與快樂,能陪伴人們的精神更久,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快樂生活提案。

心所嚮往美好之處,不論是家或是任何一個角落,正是展開快樂最好的地點。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2020年1月】比句點更悲傷/ 大師兄


這是我2020年讀完的第一本書。

自從去年讀了林立青的"做工的人"之後,我就發現我對這些不同職業的人所見所聞的故事很有興趣,或許是因為有些共鳴、或者是因為接近自己能想像的生活,比起小說虛構的劇情,這些來的真實又誠懇、既令人悲傷也讓人感動。

喪事在日益進步的現在,已經顯得不那麼避諱,生離死別是人人都會面對的課題,不同的年紀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步入中年的現在,我也已經參加過過幾次長輩的喪禮,我很難忘記那種明明並不是那麼想哭,看著現場所有的人都哭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也流下淚來的經驗。

但在經歷過幾次之後,我慢慢有種喪禮其實只有一小部份是為了送走離世的人,更大一部份是要給還活著的人一種安慰,一種我送你一程的感謝、或表面、或真心。又或者像書中大師兄所提到的故事一樣,這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慰介,或許儀式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吧。

對於每天看待生死的人的行業來說,或許有時麻木、有時傷心、有時感動,但這就在我們的社會與生活中每天發生著,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每一刻都很美好、很珍貴。死亡終將會來到,但我希望句點之後,能否不是悲傷?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