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2日 星期日

【2020年1月】過得還不錯的一年II待在家裡也不錯/ 葛瑞琴。魯賓


這其實是葛瑞琴第二本的作品,第一本叫做"過的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提案",但我卻先讀了第二本,原因其實是因為書名的"待在家裡也不錯",這個部份吸引了我,於是我沒先看過第一集,直接讀了第二冊。看完之後覺得一二冊沒有一起讀也沒關係的,基本上沒有太多連貫,並不影響閱讀。

人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規劃都有很多想法,有時能持續很久,有時輕易就半途而廢,市面上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書籍,告訴人們怎麼安排自己的時間、怎麼做計劃、怎麼讓一個好習慣養成、怎麼培養一個新興趣、怎麼與身邊的人關係更親密更緊切.....但這世上永遠沒有一個符合如同量身打造的計劃表,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葛瑞琴展開了她的快樂生活提案,從家的小角落開始、到家人間、夫妻間、以及自己內心的探索,要怎麼樣才能快樂一點?具體的快樂感覺是什麼?每個人的具體答案不同,但這趟幾個月的快樂生活提案,葛瑞琴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有些習性和我頗為相同的,比如戀家並不那麼愛出門旅行。當宅在家裡的時間長時,家也成為一個美好的空間,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像商務旅館那般,人人都該有自己的快樂生活提案,當然,也可以參考葛瑞琴整理的重點為自己設計快樂生活提案。

那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就是現在。

所發生的每一刻當下就是永恆,一閃而逝,就是現在,霎那也就成了很久很久以前。時光在指間中溜走,不管你喜歡什麼樣的生活型態,都要珍惜身邊的人事物,物質以外的心靈寧靜與快樂,能陪伴人們的精神更久,希望我們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快樂生活提案。

心所嚮往美好之處,不論是家或是任何一個角落,正是展開快樂最好的地點。

2020年1月7日 星期二

【2020年1月】比句點更悲傷/ 大師兄


這是我2020年讀完的第一本書。

自從去年讀了林立青的"做工的人"之後,我就發現我對這些不同職業的人所見所聞的故事很有興趣,或許是因為有些共鳴、或者是因為接近自己能想像的生活,比起小說虛構的劇情,這些來的真實又誠懇、既令人悲傷也讓人感動。

喪事在日益進步的現在,已經顯得不那麼避諱,生離死別是人人都會面對的課題,不同的年紀可能會有不同的體會。步入中年的現在,我也已經參加過過幾次長輩的喪禮,我很難忘記那種明明並不是那麼想哭,看著現場所有的人都哭了,不知道為什麼自己也流下淚來的經驗。

但在經歷過幾次之後,我慢慢有種喪禮其實只有一小部份是為了送走離世的人,更大一部份是要給還活著的人一種安慰,一種我送你一程的感謝、或表面、或真心。又或者像書中大師兄所提到的故事一樣,這是對自己心靈的一種慰介,或許儀式本身就具有這樣的功能吧。

對於每天看待生死的人的行業來說,或許有時麻木、有時傷心、有時感動,但這就在我們的社會與生活中每天發生著,珍惜身邊的人事物,每一刻都很美好、很珍貴。死亡終將會來到,但我希望句點之後,能否不是悲傷?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