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30日 星期二
【2019年4月】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 丹‧艾瑞利, 傑夫‧克萊斯勒
今天是四月的最後一天,利用一點空檔時間終於把這本書讀完了。
最近讀關於特定方面心理學的書籍讀的挺過癮,同時也窺見許多人類大腦與心智運作的缺陷,我們並不如自己所想那般理性,很多時候也會無意識陷入特定的循環裡,然後或多或少的就中了商人們設下的購物陷井裡,就這樣把白花花的銀子灑出去。
金錢就現代社會來說,是價值的代表,但我們給了它許多的想像,不管是關於人們外在看起來美好的生活、或是關於我們在別人眼中看起來的社會形象,擁有充足的金錢,好像就與美好的人生畫上等號,但其實我們花錢時大腦的運作模式,並不一定帶我們往這樣的方向發展。
再加上現3C產品加速縮短人們思考的時間、更方便更無痛的付款機制,讓人們有時還沒能好好思考一筆金錢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符合最佳使用利益的同時,我們已經完成消費,已經被腦內假想構思的未來催眠好按下一鍵結帳。
書中提供了許多看似並不特別的陳述方式或話術,但最終實驗卻有著不同結果的例子,以及許多種人們對於金錢使用的腦內迴路,包括我們高估自己擁有的事物價值、受到實際價格影響的定錨效應等等,是本很有趣的金錢心理學,同時也可以看看,我們是不是在無意中就照著腦內迴路,無意識的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呢?
最後一章也提到了許多關於儲蓄的想法,我們都該把自己的錢花在更有利於自己的事物上,而不是追逐可能過於表象的許多事物,包括儲蓄本身,或許也不該是讓大腦覺得痛苦的事。
它不是本理財書,不過對於自己使用錢的方式,或許能夠看的更透徹,進而為自己的荷包與用錢方式上做點調整與良善的改變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