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3日 星期四

【2019年5月】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啟動「金錢螺旋」,用錢越多反而更有錢/Mentalist DaiGo


看了下這本書的日文原名,會發現日文的意思比較接近"使喜歡的事物轉變成金錢的心理學",跟中翻的書名方向完全不同,在我看完這本書之後,再看到日文書名時,我就知道自己感覺書名跟內容不太相符的原因了。

這並不是強調如何使用金錢的理財類型的書籍,雖然有些項目符合,但多半都圍繞在"如何找自己的興趣"、"使自己的興趣轉化成能構成收益的能力"、"透過興趣收益自然轉化成財富"這幾個話題上,而且主軸核心都是著墨在關於怎麼發現自己的興趣,以及作者自己在書中提到的"如何進入心流"這個狀態,透過這個狀態探索到自己足以當成興趣的方向。

而書名所提到的,花掉的錢都會自己流回來,這個金錢螺旋,基本上也是建構在作者提到的,因為投入在興趣上(以能夠當成第二技能或職能的前提),讓這些投資透過人脈等資源與關係,讓其成為收入,而這些投入的部份就是所謂花掉的錢,透過發展成工作的興趣,收入重新流回自己的口袋裡。

真正關於花錢及用錢的部份有稍微著墨,但並不是很多。

總覺得書名有種誤導的感覺,但這和現在許多人士大力提倡的斜槓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如果能透過興趣發展出工作以外的第二技能,因為喜歡所以投入,如果還能同時賺取收入又獲得成就感,就真的在好不過了,這樣投入的金錢,確確實實會因為自己的努力而流回自己的口袋裡。

書中也提供了一些自我對話的方式,來幫助讀者試著找出自己的興趣所在。
總之個人是覺得翻譯的書名跟內容有點落差,雖然觀念也不錯,但總覺得少了點我比較有興趣的部份,不過確實發展第二專長、找到真正能幫助自己的興趣,也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2019年5月】擁抱年齡焦慮/韓星姬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要過怎麼樣的生活,好像才是這個年紀的過的很好的表徵,來不及審視內心那個可能跟不上這變化速度的自己,衝突與不安在內心時刻交戰上演著。

作者是位韓國的精神科醫師與精神分析師,所以在書中也提到了不少關於在韓國的社會壓力、韓國文化風氣的帶點封閉感的家庭關係,衍生出的種種心理狀態,並不是長了年紀就長了心智,即便已經是三四十歲的大人,也還可能面臨著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情緒的難題。

小時後以為長大之後,我們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做很多事,殊不知,外在的成長若與內在的成長不同步,迷惘隨著年紀不但增長,加重的社會壓力與世俗眼光價值,還會讓我們以為的大人脆弱不堪,甚至做出不符合年紀的幼稚或暴力行為。

不過其實書封上就點出了整本書的核心: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

我想,我們都該花些時間好好檢視自己的內心,不管是扮演何種角色的自己、心智程度如何的自己,即便已經一起度過了三四十年的時光,我們還是隨時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心與情緒,才能繼續攜手走向後面的時光啊。

情緒焦慮不只是個話題,也是我們的人生中都該正視的課題。
為了更好的自己的努力吧。
也別忘了為很努力的自己說聲加油!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2019年5月】原來,這才是日本/野島剛


你心目中的日本是什麼樣子呢?
我想這題或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一直以來都蠻喜歡日本文化的,但其實平常接觸的不多,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書目時就覺得介紹的項目頗有興趣,所以沒有多加思索就買了這本書。作者是經常往返日中台三地的資深記者,將過去創作的專欄內容收集成冊,其中介紹了日本人的觀點,也比對了臺灣人的觀點,是站在雙方面角度說故事的方式。

在其中可以看到許多中日不同的生活文化,不管是從飲食、社會風氣、文化等等的面相,都能窺探出不同國情角度下產生的觀點與想法。關於日本人的細膩與偏執,有些好似許我們相同,但又有些許細微的不同。比如常見的生魚片、職場加班文化、為什麼日本人能拍出像"你的名字"這樣的電影....等等的短篇主題,都是閱讀後值得深思的主題。

在讀了一陣子的勵志書籍後,這樣藉著作者的眼睛看看別的國度,也是種不同的感受。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2019年5月】垃圾與它們的產地:為什麼99%的東西半年後都被丟棄?/安妮.雷納德


當初買這本書,只是因為對標題和目次內容有點興趣,而我也是作者口中那種"以為做好資源回收就是對環保最大的貢獻"的一份子,但看完之後我對於資源回收有了新的想法,也不再覺得資源回收是件值得驕傲的事,而是環保的根本在於"減少垃圾與浪費",並非僅僅依賴回收來減少資源浪費。

經過作者分解商業經濟面相背後所需要消耗的資源,以及傷害到的地球生態鍊時,真的會讓人驚呼,不管是一個罐裝水瓶、或是一件白T,甚至是一台電腦,我們需要動用多少資源,金屬需要非開發國人民辛勤在危險地區採礦、合成製造需要消耗多少水與石油能源、這些工廠需要更多更大的土地,以及處理製作完這些物品後廢棄物.....其實現今的整個商業經濟型態,促使人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以倍數成長的速度在消耗資源,而地球只有一個,資源也即將面臨枯竭。

而廢棄物處理與各種有毒的各種生產作業,人權不公平的狀況在這個生態鍊下也十分嚴重,比如已開發國家將廢棄物都移到非開發國家中去,不理睬當地的人可能受到的污染,不只是土地、空氣、甚至食用水,而這些毒性短期內幾乎都不可能消失,甚至會長長久久的內化在當地,是十分不公平也很恐怖的事情。

看到這些真相真的讓人觸目驚心,讓我從沒想到過眼前方便的一切,背後可能有巨大的生態浩劫正在為了我們的方便付出代價。

當然,身為個人的我們或許力量薄弱,但我想以後我會更珍惜不管是新買的、或舊有的物品,因為知道資源如此珍貴,我們理當更珍惜得來不易的一切。(而且不只是看眼前的,更該想想背後的。)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