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5日 星期一
【2019年4月】螢幕陷阱:行為經濟學家揭開筆電、平板、手機上的消費衝動與商業機會/ 索羅摩.班納齊, 喬納.雷爾
書名雖然有點長,不過其實它的重點就落在了"營幕陷井"四個字上。
看完這本書後,我長久以來的疑惑終於被解開了,那就是我無論如何無法接受電子書、在電腦或手機上看文章老是跳行或只挑重點看,原來是我們面對營幕上的思考與閱讀速度都是呈現跳躍式,跟紙本相較,營幕給予人們的刺激,遠遠大於溫吞的紙本,同時也或許有更多的干擾與影響,讓人們即便常常就算讀完一本電子書,也不容易記得內容。
這本書很適合從事電子商務的設計人員、界面UI設計的工程人員,當然純粹像我這樣只是好奇也能閱讀,內容並不會太艱澀,讀完還會覺得真的很不可思議,一個小小的營幕,奪走人們大部份的注意力,而且是在無聲無息中,甚至人們自己也不自覺。
不過書中也提到,未來在數位時代,我們最重要又稀有的資源,就是我們自己的注意力,只會有更多媒體想要我們的注意力被聚焦在某處,因為有觀注代表流量或點擊,這同時也帶來驚人的商業利益。
書中一開始提到現在很方便的旅館網站(如trivago)就是其代表性的例子之一,當我們準備好旅遊計劃,想訂間舒服的飯店時,網路雖然很方便,但我們並不想在網海中撈針,而這類旅館網站,替我們篩選過條件、縮小範圍、集中精神、快速簡單的完成這個行為。讓整個旅遊計劃不會因為搜尋旅館太過讓人覺得辛勞,要花掉大把時間逐筆比較。
看完這本書後,我也針對自己訂閱的許多商家資訊重新做了整理與刪除,原來並不是看的越多記的越多,而是在這種資訊爆炸的時代,慎重的選擇對自己有用的資訊,才是對於自己的心智與注意力最好的利用。
你一定想不到,這小小的營幕裡,藏了這麼多的魔鬼。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