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4日 星期一

【2020年2月】新聞不死,只是很喘:媒體數位轉型的中年危機/黃哲斌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與簡介時,我就想起家中長輩替報社工作送報的那段時間。

我曾經全程跟過一次,從看著報紙凌晨印刷完成後送到固定定點,大批人趕在天亮前折疊分類報紙的盛況,到後來報社開始裁員、報紙漸漸變少變薄、訂戶從數字逐漸下降,現在長輩只送固定少量戶的報紙,晚報也收攤,報紙不知不覺中成了夕陽產業般,日落東方,逐漸暗淡。

隨著網路方便與數位化,許多新聞資訊管道透過如入口網站、手機、YOUTRBE傳遞放送,電視不再是唯一的新聞入口,每天早上配早餐的新聞也不再是報紙,而是手機上的首頁,甚至是透過社群平台轉傳發怖的新聞,報紙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年長些的人或許還會翻翻報紙,但年輕一輩幾乎機不離身的透過手機再觀看各種資訊新聞。時代的進步演變至此,這既是紙本資訊一個重大的衰落訊號,也是一個新聞媒體必須以新傳遞方式的重生機會。

書中提到很多關於傳統的資訊媒體,從新聞到報社,歷經這些重大的時代洪流,如何轉型生存的故事。我們永遠都需要新聞資訊,但以後將從何處來、如何傳遞、離開紙本後該何去何從。這些都是不只新聞媒體,報括電視、出版都要面臨的問題。

GOOGLE與社群平台瓜分這世界上將近四分之三的廣告來源收入,我們的注意力是當今最珍貴的資源,可能對大部份人來說,只是不看報紙了、不看電視了,但這些傳統媒體仍需要繼續前進,有些仍在掙扎、有些試圖開啟新的運作模式、有些黯然退場,世界仍舊繼續運轉。

我碰巧是那餘下的四分之一,我喜歡紙本也習慣電視新聞媒體,只是這個區塊或許再往後十年會縮小到更小更小,但我仍舊希望,這些傳統即便以後範圍變得更小,仍能有生存的空間。雖然數位化帶來很多方便,但作者提到關於新聞的快速、即時,有時也帶來更多錯誤。我們既要接受這麼多的資訊,也要有判斷是非的能力,而非第一手的錯誤。

整個世界都變得數位而方便,新聞仍舊需要真實的聲音,而不只是一閃而過的點擊率或數字。
感謝仍舊為這個世界的各種聲音而發聲的記者與媒體,即便如此辛苦,仍舊努力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