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9日 星期日

【2020年3月】失控的大數據:當企業比你更了解你,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口袋裡的錢?/安娜‧伯納賽克, D. T. 蒙根


在這個網路方便到無所不能的年代,幾乎沒有人沒有一個GOOGLE的帳號,使用它的信箱、地圖、搜尋、提供餐館評論、記錄行事曆、線上文件、免費問卷....GOOGLE幾乎堪稱能包下你大部份的網路活動的便利工具,而且還都"無料"。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免費的最貴。

這點活脫就印正在GOOGLE上,我們都覺得免費註冊後可以綁定甚至使用絕大多數的服務,但其實相對交出去的正是我們的各種活動訊息、足跡、甚至於GOOGLE可能讀過你的每一封EMAIL,但它並不承認。而很多使用者既覺得這是方便的服務,也甚少用另一個角度來想:這個免費的代價,就是付出我們自身所有的活動訊息供GOOGLE記錄,這便是相應於免費所付出的代價。

這本書提到非常許多關於消費者提供數據來源的整個來龍去脈,同時也提醒消費者因為巨大數據資料流通在市場中,市場因為十分了解消費者究竟要什麼,最終變成無所不用其及的想榨出人們荷包裡的最後一分錢。

書中提到的所謂消費者剩餘,如果以一瓶水假設為25元的定價來說的話,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情況下,願意為一瓶水付出的價格甚至有可能到50元。普遍大眾市場定價一瓶水25元,那麼消費者多半只願意付出25元,但其實一瓶水的價格可能可以來到50元。這中間的落差就稱為消費者剩餘,企業所想的,永遠都不是只想賺你25元,如果能賣你一瓶50元,那麼它絕對會想盡辦法賣你一瓶50元。

比較正確一點的說法可能是"是指買者的支付意願減去買者的實際支付量。消費者剩餘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簡單地說,就是買者賣者都希望從市場活動中獲得收益。"

而消失的大眾市場(也就是一瓶水普遍25元的狀況),可能因為不同的數據資料量身訂定出不同的售價,有錢的人多付一些錢、而付不起的人仍舊付25元。現今在市場上,光是礦泉水或咖啡的分類就有數以千計,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分眾,雖然一瓶25這個區間仍在,但已經有更多的售價供消費者選擇,不同的族群會選擇的水或咖啡不同,可能付出的代價也不同。

數據資料方便在於為人們帶來許多量身訂做的體驗,雖然美好,但也讓大眾市場變小,消費者被區分成更多的小區塊,我們買到或獲得的東西,可能和隔壁鄰居買的價錢不一樣。

書中提到很多這類的例子,資訊如此方便,但也另人驚訝背後的運作,而GOOGLE也在在證明了一點。"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