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2日 星期二
【2020年5月】黑暗網路:匿名地下社會的第一手臥底調查/傑米.巴特利特
對於暗網的興趣,其實是來自於網路上一些介紹暗網的影片敘述,這個名詞只要有在用網路的人,多多少少都曾經耳聞過。網路如果像是深海的話,那麼海面上可以正常查詢到的資料,大約只有20%,而暗網裡約有80%,這80%裡有一部份是一般民眾無法查詢到的各種金融等重要數據資料,一部份則是要透過特定瀏覽器或媒介才能進入的網域。
說起來,講到暗網多數人就會聯想到犯罪、黑暗、令人不安的感受,但透過本書作者實際與這些暗網裡活躍的人們的訪談與瞭解,有部份出發點仍是善意,比如自由意志的市場機制,絲路中透過消費者評價制衡的交易平衡,都是透過市場交易不斷進步的結果、比特幣的高度隱密機制,隱藏了使用者的交易源委,更不容易查覺,也更隱密。
當然凡事都是雙面,暗網提供人性不用隱藏暗晦的那一面,毒品交易、性交易與色情、暗殺、自殘等等的資訊在網路的地下世界中交流互動,更複雜的交易技術、更隱私的瀏覽方式,這些其實在在都與人性本身有關,我們該怎麼看待網路本身為人們帶來的影響?或許是更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這個世界或許不是一般平凡人可以想像的,超越道德限制,意即所謂的自由不受限制,或許有些人在其中獲得了心理的救贖,也有更多難以想像的人性醜惡,但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有警察制衡的社會中也仍有黑道的存在,地上與地下,互為表裏,好壞難分。
感謝這本書讓我經歷了地下網絡世界的另一面,如果感到有些好奇的話,或許你也可以從中探索並收獲到些什麼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