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因為我也生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病,在看到書名時意外的有點共鳴。書封的手繪風綠葉看起來很舒服,有點可愛的字體也營造出溫暖的感覺。
作者是在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擔任職病理學者,他辦立了一個癌症哲學門診,只開出言語處方籤,而不是醫學的治療,針對的是心靈與心理的開啟,讓身患重病的癌症患者們,有一個心靈的出口,而不是只面對辛苦漫長的治療療程。
有些人因為一句話受到開導、有些人因為一句話燃起希望,或許多活了幾個月,又或者病情有了好轉,生了病,人生會因此有所不同,面對的視野也變得狹窄,這時後更要活好自己,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怎麼樣,而是順應自己的心情,把剩下的時光過好。
書中類似勵志短篇,閱讀起來很輕鬆,可以一天讀個幾篇,也可以一次就讀完,就算不是重病患者,想必也會從其中找到受用的言語處方籤喔。
其中我印像最深的大概就是:好好的使用生命,就是人的使命。
不管是生病或健康的自己,都是自己,我們都要拿出勇氣好好面對。
生死有命,在自己能掌控的範圍內努力,都不留下任何遺憾。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