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2日 星期三

【2018年12月】為你自己活一次/蔡康永


我雖然不是康熙來了這個節目類型的固定收視群之一,但我挺喜歡蔡康永面對小S時,有各種冷靜應對的反應,帶點幽默詼諧,是我對蔡康永的印像。我看過他寫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1和2,在那兩本書時就頗喜歡他的述事口吻,所以看到他又出了新書,大概看過簡介之後,毫無懸念的就決定入手。

這本是討論關於情緒的部份,IQ是普羅大眾都知道的智商,但EQ這個部份卻廣為討論,因為一個人高IQ,不一定高EQ;高EQ,卻不一定能高IQ。情商主宰人們大半輩子的時間,可以說形影不離,不管憤怒或開心、悲傷或沮喪,情緒陪著人們許多時候,同時也反應出每個人在性格塑造上的與眾不同。

但情商需要學習,嬰兒時期因為無法清楚的用言語描述,人們只能用力哭喊表達情緒,等到學會說話了、會行走了,才再加入動作行為與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情緒,可是當你開始與其他人互動了,才又發現有的情緒傷人、又或被別人莫名的情緒攻擊到了,在這一來一回的往返當中,人們樹立了屬於自己情商數值,決定了自己怎麼分配情緒,又把那些情緒歸類在哪裡。

他在書中提到有個點我覺得印像蠻深的,不知道從那裡來的情緒或綢徜,自然就不知道該歸類擺到哪裡去,然後就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情商的情緒處理分類概念,有點類似剝洋蔥,一層一層的剝開,一層一層的檢視,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悲傷或憤怒。等你能夠好好的幫自己把情緒分門別類,各自歸到各自的位置,或許就不會再暴跳如雷。

不過被我這麼一說,到顯得有點嚴肅無趣了。蔡康永述事的口吻都會加個故事,關於他的明星朋友們的各種煩惱與傾訴的對話,其實還蠻有趣的,我們對於明星永遠有很多想像,但明星也是凡人,也和一般人一樣有相同的煩惱的。

我們拋不開自己的各種情緒,也不用強迫自己一定要高EQ,但學習情商、面對情緒,我想一定是日後人生的路上重要的課題。做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讓情緒好好釋放。

人生或就是關上一扇窗,就會有另一扇窗打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