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來收到創新拿鐵發來的LINE,看了一篇自己覺得很有感的文章。
現在智慧型手機很方便,一早它是你的鬧鐘,通勤時它是你的隨身聽,上班時是你聯繫其他朋友的媒介,休息是你玩遊戲的小視窗,下班時是你查看社交軟體的好工具,睡前審視一下明天的計畫表,宛如電子PDA。(現在搞不好有些人連PDA是什麼都沒印像了。)
跟手機渡過每個時刻每一天,好像變成理所當然。
我們原本希望它幫我們處理更多的事情,讓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做更多自己的事,不管是陪家人或朋友,或是好好生活,但發展至今,結果卻變成手機奪走我們大部份的專注力,我們與它形影不離,它成了控制大部份人生活重心的工具之一。
而早上這篇文章提到FOMO與JOMO,FOMO是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意思是害怕錯過;而JOMO則是Joy of Missing Out的縮寫,指的是錯過的快樂。
我們習慣手機在開啟時傳遞的各種訊息,不知不覺中讓大部份的人有害怕錯過的錯覺。
這讓我很有感,雖然我自認使用手機的時間並不是非常長的人,但一天裡幾個小時還是有的,由其是我的工作又很依賴通訊軟體,這讓我最近進入假日後,有這種明顯的害怕錯過的心理狀態,我既想離線,可是心理狀態又一直保持著:斷網錯過什麼重要訊息怎麼辦?
結果當然就是我連進到假日後身心都還沒有切換好,我仍舊會開啟網路收一下訊息,確認沒什麼事才能安心的去放假,我活生生的上演害怕錯過這個症狀,雖然我最近有試著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降低這種對訊息可能在某些時刻進不到我生活裡的焦慮。
而錯過的快樂何嘗容易,但錯過了,其實大部份的訊息對生活來說,都無傷大雅,有些甚至不痛不癢,在看完訊息後轉個注意力就忘記,一點都不重要。
我們的生活,每天透過一隻小小的手機,無遠佛大的網路信號,資訊24小時流動,但我們真的醒著與需要休息的時間有限,錯過一些,人生不會怎麼樣,但一則都不能錯過的資訊,是不是像把掐著我們脖子的隱形的手,不斷不斷提醒著我們,你不能錯過這些資訊,這很重要。
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但越發方便,我們的身心似乎要越來保持簡單的狀態。
或許才能體悟到錯過的快樂,沒有什麼比當下更重要,攤開手從指縫間穿過的陽光,照射在臉頰上微暖的溫度,那是真實。一則促銷、一則笑話簡訊、一則朋友的罐頭問候,可能都遠不及這真實的溫度來的實在吧。
現今我還是做的不太好,但希望慢慢我也能學會錯過的快樂,假日時,錯過的就錯過吧。
2018年9月17日 星期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2022年10月】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詹姆斯‧克利爾
這本書其實在決定購買之前,就看到過有不少名人或部落客推薦,書名中規中矩的命名方式,一度讓我懷疑會不會是本沉悶的理論書之類的,不過後來讀了之後發現其實還蠻有趣的,對於解釋如何養成所謂的原子習慣,也有拆解一下案例,沒有想像中的沉悶。 人類的習慣背後是透過許多行為組成,而這些行為又...
-
寄生上流這部韓國電影,在近年來是蔚為熱門的話題之一,電影的內容描述了明顯的社會階級之差,我用在YOUTUBE上看了快速的電影導覽簡介與影片,也曾經看過位於韓國大城市外的另一頭,住在地下室或坪數小的可憐的出租房的新聞專題報導,韓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隱藏的灰暗沉重的社會階層枷鎖...
-
因為看書常有看了就忘的毛病,看了一位YOUTUBR的介紹,決定入手這本書來讀讀看。 作者針對大腦心智的運作模式作解說,也加了許多容易理解的圖解。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大腦的專注模式與發散模式。專注模式不管是在認真讀書或工作的過程中都容易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下,大腦會循平常...
-
不同年齡層,有各種不同的煩惱,但十八歲的煩惱,到了三十歲時或許覺得跟本不值得一提,年紀不一定跟上心智成長的速度,但是整個社會體系看待一個人的價值與定位,卻隨著年紀有了不同的變化。 在看到書名的時候,總覺得心有所感,好像到了某個年紀,應該就要有什麼樣子才行、要達到什麼成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